對于不少都市“潮人”來說,周末、節假日在手作店里“泡”上一天不失為一種新的解壓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手作,如今,玻璃燒制、手作 眼鏡、流沙麻將等小眾手作開始走進省城市民的視野。萬物皆可手作,這些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為人們生活增加了許多色彩,身心也 得到了放松和治愈。
各種顏色的玻璃戒指、花朵、多肉,還可以做成掛墜、容器……在合肥市西城花園小區里,藏著一家玻璃工作室,走進這里,就像走進了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1300度的高溫下,高硼硅玻璃隨著制作者手部的動作拉伸、扭轉,原本平平無奇的玻璃“變幻”出不同形狀。都市男女們逃離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這里找到了放松和治愈自我的絕佳方式。
玻璃燒制。
高溫下玻璃變身工藝品
跳動的火焰中,各種顏色的玻璃棒被熔化、拉扯成為不同的形狀,晶瑩剔透的成品在燈光下如夢似幻。在合肥,雖然“燒玻璃”還是一種較為小眾的手作形式,仍然吸引了一些人前來體驗。
“你先把玻璃棒預熱一下,等到溫度慢慢升高,玻璃棒的頂部會熔成一個小圓球。”工作室內,一位小姐姐正在燒制玻璃,負責人小蔣則在一旁耐心指導,“制作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火槍,我們必須時刻關注。”
“一般來說,燒制玻璃分為預熱、化料、塑型、拼接等步驟。”小蔣指著固定在工作臺上的火槍說,火槍噴出的火焰溫度能達到1300度左右,操作時需要手持玻璃棒,并將玻璃棒的頂部對準火焰進行制作。“我們會根據所做物品的大小,將玻璃棒頂部熔化成大小不一的圓球,這個過程中要不停地變換角度,讓圓球均勻受熱。”等到圓球呈現出紅到發亮的狀態,就說明軟硬度較為合適,就可以使用工具將其壓扁,等待塑型了。
記者看到,工作臺上擺放著石墨壓臺、光板夾、圓頭夾、尖頭夾、花瓣夾、葉脈夾等,每一種工具都有不同的用途。
作品被賦予別樣的意義
如果說預熱、化料是燒制玻璃的基礎,那么,塑型、拼接就是能否成功的關鍵了。
“塑型時,為了得到想要的形狀,有的需要做加法,有的需要做減法。就拿這位小姐姐來說,她想做一個調色盤的造型,我們就要在剛才壓成的玻璃圓餅上,慢慢進行調整。”說著,小蔣接過了小姐姐的玻璃棒,開始進行演示。為了讓這個調色盤的外觀更加生動,小蔣又拿來不同顏色的實色玻璃棒,用來當作調色盤上的各種顏料。“這一步叫作拼接,很多作品都是先做好小部件,最后拼接出成品的。”
開店以來,最讓小蔣印象深刻的是一顆粉色的玻璃心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收到一位顧客的私信,她說自家養的貓咪去世了,想將它的骨灰燒制成星空玻璃球。”小蔣說,顧客的貓咪是因為心臟病去世的,她便決定燒制一顆粉色的玻璃心臟容器,用來裝一些貓咪的骨灰。“我家也養了一只貓和一條狗,很能夠理解這位顧客的心情。”小蔣說,這個經歷讓她十分觸動,每個玻璃作品都是制作者的情感表達,她希望自己的玻璃工作室能夠成為大家放松心情、治愈心靈的別樣空間。
用傳統技藝表達新觀念
今年年初,小蔣在景德鎮接觸到了玻璃燒制,這讓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很快,她便找到了專業的老師學習玻璃燒制,并決定回合肥開店,“對一樣事物光喜歡是不夠的,一定要去學習,這樣能夠少走彎路,而且要跟著不同風格的老師學習,避免思維固化或者盲目跟風。”
今年4月,小蔣的玻璃工作室在合肥開業,僅僅三四個月的時間,就收獲了許多“鐵粉”。由于玻璃燒制平均需要1-2個小時,所以工作室在周末時只安排了兩三節課。別看課程不多,幾乎每節課都是滿員。“說真的,開這個店并不是為了賺多少錢,可能我的性格和想法都體現在工作室的名字當中。”小蔣說,她的玻璃工作室叫作“隱柿”,是因為店鋪隱藏在很普通的小區內,并且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樹,并不好找;也是代表“隱世”,她不太喜歡營銷和商業化,而是希望踏實地做好玻璃燒制這一件事。“玻璃燒制是一種傳統技藝,我想以這種傳統技藝去表達一些新的想法,做一些較為小眾的作品。”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實習生 劉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