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人與生物的“超時空對話”、體驗“地震”、寓教于樂,融化新知…… 8月2日,合肥市科技館新館(自然博物館)開啟壓力測試,首次迎接游客們的到來,館內人潮涌動,很多特色展廳、亮點體驗區,被大小朋友們包圍。合肥科技館副館長葛宇春介紹,試運營首日的門票在開放預約后的幾秒內便被一搶而空,可以看得出,新館深受市民們的喜愛與期待,后期會陸續擴大預約名額,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
場景一:人與生物的“超時空”對話
新館一樓,分布有“好奇廳”、“自然廳”和“我們廳”。“好奇廳”是館中館,以“向好奇心致敬”為主題,主要針對兒童的縮小型科技館,開館首日,里面聚焦的小朋友最多。
與好奇展廳人聲鼎沸的熱鬧氛圍不同,鄰近的自然展廳一片靜謐,昏暗的燈光下,前來參觀的游客們正無聲地與生物進行一場用心靈交流的“超時空”對話。
自然展廳是此次合肥市科技館新館的一大特色,它彌補了合肥市過去沒有自然博物館的不足,用科技手段展現自然生物,充分發揮了互動優勢,將自然場景與互動展品充分融合。
參觀者在“自然生命角”里觀察活體動物
合肥科技館的老粉絲張雅祁正對著“自然生命角”中游動的生物看得出神。張雅祁過去經常去科技館老館參觀、學習,聽說新館即將開始試運營,她便早早地定好鬧鐘,守在手機前搶票。
8月2日,新館一開放,她便直奔自然展廳而來,這個選擇了理科方向課程的準高二生對生物尤為感興趣。她告訴記者整個自然展廳里最吸引她興趣的便是這個“自然生命角”,相較于其他展廳的生物標本,這個角落的展品均為活體,更能讓她感受到生命的張力。
問起參觀新館與老館的不同感受時,張雅祁認真地說道:“老館是一種情懷,是老合肥人的一種回憶,新館體現的是科技進步,社會的進步。”從老館到新館,不僅是內容的增多、場地的增大,更是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她很開心能夠作為這一飛躍的見證者。
場景二:科技館中體驗“地震”
剛進入科技館二樓的安·危展廳,記者便被眼前的“隊伍長龍”驚到。地震體驗項目前,人們正井然有序地排起長隊,滿懷期待的心情等待體驗。
地震體驗項目前排起了“長龍”
“轟隆轟隆”的地震模擬聲落下,一輪地震體驗項目也結束了,蔡女士隨著人群緩緩走出體驗區,長吁了一口氣。
蔡女士告訴記者,1996年,她曾在日本經歷過一次地震,當時震級約為5~6級,雖然沒有因此而受傷,但依然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來到合肥科技館新館,聽說有地震體驗,她便第一時間趕來,想感受場館對于地震場景的模擬程度。
“還原程度還是很不錯的!”蔡女士看著眼前的設備感嘆道。地震體驗設備不僅還原了地震的晃動感受,還通過播放音頻、視頻等方式,模擬了地震時樓宇坍塌的環境,為體驗者創造盡可能真實的感受。
此外,安·危展廳還圍繞“安全”與“危險”,設置了臺風、雪崩、爆炸等多個模擬體驗項目,在模擬人們可能面對的危險的同時,也展現了人類憑借知識與技術進行有效應對、化險為夷的方法。
場景三:寓教于樂,融化新知
二樓的另一端,“能量“展廳內,六個身穿校服,佩戴紅領巾的小學生們正圍著一個裝滿水的銅盆熱烈討論著。
這是能量展廳內設置的“魚洗”項目,操作者只要有規律地摩擦銅盆兩側的手柄,便能使盆內的水產生共振現象,從而產生向上噴射的水柱,呈現出水花四濺的美妙場景。
學生們積極參與“魚洗”項目
“我來試試,我可以使水花振動!”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搶著體驗,家長們則舉著手機在一旁拍攝,笑容滿面。
家長蔡媽媽向記者介紹,孩子們均來自合肥市琥珀小學,他們是同班同學,以前經常相約去老館交流學習,在得知新館開放的信息時,家長們便約好一起搶票,來新館參觀。
幾位小學生下學期就要進入六年級了,正是對科學感興趣的年紀,對能量展廳內各種各樣與物理相關的互動設備十分好奇,紛紛參與互動項目。看到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樣子,蔡女士也表示非常滿意:“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就學到物理原理,寓教于樂嘛!”
場景四:“我長大也要為國家做貢獻!”
合肥科技館新館里除了常設展覽外,還規劃了飛翔影院、科學劇場、科學活動室等其他功能區和配套設施。試運營的第一天,科技館在負一樓的科學劇場準備了科普勵志劇《我的父親黃緯祿》。
科學劇院上演精彩的科普劇
10:30分,劇場已經滿座,演員們登臺演出,用鮮活的演技和充沛的情感展現出黃緯祿院士為中國導彈事業奉獻的一生。“假如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臺上的演員喊出了振奮人心的臺詞,臺下瞬間掌聲雷動,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舞臺劇落下帷幕。
劇目結束了,坐在第一排正中間的小墨小朋友還沉浸在激動的情緒中,他也被黃緯祿院士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所感動,當劇目上演到黃院士用心血研發出的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時,他感到由衷的喜悅與激動。走出劇院后,凡陳墨用稚嫩卻響亮的童聲告訴記者:“長大以后我也要為國家做貢獻!”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實習生 徐亞婕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