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9日,為期3天的2023中國(合肥)安全應急博覽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次展會以“賦能產業發展 護航城市安全”為主題,來自省內外近300家行業企業參展,包括軌行區隧道巡檢機器人、全地形越野涉水救護車、特種救援、智慧消防、急救醫療、VR減災等各類高精尖應急和消防產品集中亮相,吸引了眾多觀展者的目光。
VR互動體驗事故現場
體驗者正在體驗事故現場。
穿戴電子設備可“沉浸式”體驗施工一線的常見事故。在安徽路橋安全展區,VR安全體驗區吸引了不少人駐足體驗。一名體驗者戴上頭戴式VR眼鏡,雙手各拿著一個VR手柄,在實訓機面前,小心翼翼,左右比劃,觸控液晶屏內顯示的是他身處隧道里發生火災的畫面。
發生火災怎么辦?是選擇滅火還是逃生?“當體驗者選擇滅火時,由于沒有攜帶防護設備,隧道是一個密閉的空間,由于火災產生有害氣體就很容易造成中毒傷亡等事故。所以隧道內發生火災第一時間要選擇逃生。”安徽路橋軌道分公司安全部部長劉志郭介紹。“這太逼真了,還有點怕。”該體驗者表示,自己著實驚險刺激地體驗了一番“事故現場”。
“事故模擬完畢后,會進行案例分析,告訴員工如何避免事故發生。”劉志郭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款VR體驗設備用VR互動游戲的形式呈現各種常見的作業現場,可以鍛煉一線員工安全作業技能。體驗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火災、爆炸、高墜等不同災害的場景,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受訓人員的安全意識。
機器人“上崗”巡檢隧道安全
軌行區隧道巡檢機器人,目前已經應用于合肥軌道交通。
靈巧的“身軀”、敏銳的“眼睛”,在展廳一角,一個方頭方腦的機器人正在緩慢滑行,引起許多人的圍觀。原來,這是款用于檢測地鐵隧道安全的軌行區隧道巡檢機器人,目前已經應用于合肥軌道交通。
合肥軌道交通研究院售前工程師董叔壯介紹,““通過在巡檢機器人上搭載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攝像機,采集點云數據和相片數據來獲取地鐵盾構面的信息,測量隧道盾構面的收斂變形數據,包括盾構面的長軸、短軸和橢圓度,查看隧道表面是否有裂縫、剝落和滲透水等。” 他告訴記者,這是一種自動控制的機器人,能夠跟隨一個規定的軌跡,實現前進、后退、轉彎等行為,并且在指定的位置執行動作,具備軌道自主移動、自我管理、自動避障等優點。
董叔壯表示,隧道巡檢機器人“上崗”后,有效解決了人工巡檢工作量大、檢修環境復雜等難題。每次巡檢,機器人可通過高精度導航系統自主移動進入作業區域,“與傳統巡檢工作相比,原先一個月完成的任務,機器人五六天就能完成。”
城市安全風險“一網感知”
在本次展會上,記者看到,應急中心展臺共展出“安全生產”、“城市安全”、“應急救援指揮通信”、“智慧園區”、“消防、水利”、“自然資源、林草、智安學堂”六大板塊26項展品,產品從豐富全面的智慧應急行業應用,到完善成熟的配套裝備,全面展示了通服應急的核心能力。
由中通服和信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城市安全運行智慧大腦”也亮相本次展會。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城市安全運行智慧大腦通過對消防救援、安全生產、電梯特設、危化品、交通運輸、住建城管、氣象水文等領域的城市安全風險數據的全面感知與匯聚,建立起城市級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平臺,實現城市運行管理的跨部門協作、重大風險聯防聯控、突發事件的綜合處置。
在展臺上的城市安全運行智慧大腦平臺上,記者發現該系統融合了應急、氣象、安全生產、交通、住建等部門及燃氣、水務等民生數據,對城市各處的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等風險實現全方位、立體化感知,推動城市風險主動發現、高效處置、科學預測和有效治理。
本次展出的還有危化品、非煤礦山、油氣管道、工貿、煤炭等行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智慧應急綜合應用平臺、應急指揮信息系統、智慧化工園區平臺、智慧產業園區平臺、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等。“這些產品和服務已在安徽等多個省份落地。”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通訊員 江定真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