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著“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吆喝聲,一把把菜刀被磨得锃亮;每逢過年,母親總愛去理發店燙一頭洋氣的卷發, “剪發+修面”則是父親的“標配”;師傅的巧手讓破掉的鞋子衣服重獲新生……這些充滿著煙火氣的回憶、這些隱藏在 市井的老行當,成為我們最為難忘的生活印記。縱使時代變遷,只要你用心發現,仍能尋找到這些“老行當”的蛛絲馬 跡。本期家周刊,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老行當”,喚起內心深處的溫暖記憶。
曾幾何時,街頭巷尾常見的修鞋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在合肥蜀山區金湖社區陽光農貿市場內,有位年過七旬的修鞋匠王康年,仍在堅守著老行當。上線、縫補、粘后跟……每天,無論刮風下雨,他和老伴都準時出攤,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攤位忙碌著,“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會一直修下去,直到我修不動的那一天。”
堅守“手藝”20多年
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棚子,一臺磨得锃亮的老式手搖補鞋機,旁邊還放著鉆頭、銼刀、錐子、膠水、補鞋線……王康年正對著修鞋機,瞇著眼,仔細地給手里的皮鞋上線。
旁邊踩縫紉機的是他的老伴,除了修鞋,換拉鏈、配鑰匙,在他們這里都能做。不知不覺中,王康年和老伴已經在這里擺攤23年。
王康年是淮南壽縣人,在農村種田為生。聊起當年擺鞋攤的經歷,他記憶猶新。2001 年,50 歲左右的王康年不再種田,來到合肥謀生。當時他哥哥在安徽大市場修鞋,他在哥哥那里看了兩天,基本就學會了,“沒有特別找師傅學,自己琢磨著,慢慢摸索就會了。”
“師傅,我新買的鞋子脫膠了,麻煩您給補補。”“好!幾分鐘就好。”不一會兒,有著裂縫的鞋子在王康年的巧手修復下完好如初。由于技術精湛、價格公道,王康年的攤位前常有一些居民在等待維修,很多人都是“回頭客”,他們說王師傅為人誠懇,手藝又好,所以很信任他。
老兩口堅持每天出攤
膠水粘補、錘子釘底、機器縫邊……修鞋是門手藝活,入門容易,但想要做好做精,就只有靠苦練。每天清晨天剛亮,王康年和老伴就出來擺攤了,直到晚上天黑才收攤,日復一日,年年如此。
“不管刮風下雨、天冷天熱都來,哪天不來擔心有人要來補鞋找不到。”王康年已經記不清自己修過多少雙鞋了。如今,顧客遞上一雙鞋或者一個包,他一眼就能看出能不能修,怎么修。“送來的鞋子什么樣的都有,有的鞋子被貓抓狗咬了,咬到鞋幫爛了,我也能給補好,咬到鞋口就不好補了。”在王康年看來,無論是幾十元的鞋子還是上千元的皮鞋,他都一樣用心修復,遇到難修的鞋子,他也會盡可能對其進行“挽救”。
在王康年的攤點上,除了各式各樣的修鞋工具,還有兩大袋“皮子”材料,都是他以前去溫州那邊的鞋廠淘來的,“各種顏色材質的皮子都有,當時批發了兩大袋,用了20多年還沒用完。”王康年說,這樣質量好的材料現在想買都難了,還有一些零件工具也不好買了,他們一般都去固定的批發市場買。
有需要就一直干下去
近些年,隨著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鞋子舊了、壞了甚至過季了就會換新鞋,修鞋這一行業漸漸被淘汰,鞋匠師傅變得越來越不多見。王康年也從最初的純補鞋,到如今的補鞋、修拉鏈、換鎖、配鑰匙……這些活對他來說都是信手拈來。
這么多年,王康年修鞋的價格沒怎么漲過。“爛個洞補下兩三塊錢,用好的材料精心修補的最多也就二三十元。”如今,想要修修補補的人也越來越少,王康年的生意也不似往日。“以前生意好做,現在來修的人少了。生意好的時候,鞋子一天修幾十雙,修不完就帶回家修。現在一天能修個十來雙就算多了。”王康年感嘆,也許再過十年或者不到十年,修鞋行當就消失了,“年輕人也都覺得這門手藝又臟又累,不愿意學習和干這行了。”
前不久,王康年加入了金湖社區組織的“老師傅”志愿服務隊,定期義務幫居民修補鞋子。“做這行,要耐得住寂寞,能掙到錢最好,但是成就感更重要,街坊鄰居離不開我的手藝,而我也離不開他們的陪伴。”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