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著“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吆喝聲,一把把菜刀被磨得锃亮;每逢過年,母親總愛去理發店燙一頭洋氣的卷發, “剪發+修面”則是父親的“標配”;師傅的巧手讓破掉的鞋子衣服重獲新生……這些充滿著煙火氣的回憶、這些隱藏在 市井的老行當,成為我們最為難忘的生活印記。縱使時代變遷,只要你用心發現,仍能尋找到這些“老行當”的蛛絲馬 跡。本期家周刊,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老行當”,喚起內心深處的溫暖記憶。
“你可以永遠相信老阿姨的審美。”最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老式燙發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并在短視頻平臺上紛紛打卡。在合肥市廬陽區逍遙津街道拱辰社區,就“藏”著這樣一家老式理發店,燙發、剪發、修面,都是店主曹玉要的“拿手活”。不過,現在來修面的顧客越來越少了,更沒有年輕人學習修面,這讓曹玉要覺得有些可惜。
老式燙發很受歡迎
記者來到理發店時,曹玉要正給客人魏阿姨燙發。魏阿姨是店里的老顧客了,她說,這種老式燙發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能維持很長時間。“我用的這種工具叫做卷杠,已經很多年了,直徑越小,燙出來的頭發越卷。”
曹玉要告訴記者,雖然潮流燙發更新很快,但老顧客都很認可以前的老式燙發。說話間,她已經上完了卷杠,然后給魏阿姨戴上了電帽子。
能在合肥有一個傍身的手藝,曹玉要很感謝剛工作時認識的一位阿姨。“1988年,我從肥東農村來到合肥一家招待所的食堂上班,這個阿姨是我的同事,她經常和我說,想留在合肥、生活過得更好,必須學一門技術。”曹玉要回憶,在理發店當學徒一般都要從洗發學起,在師傅的指導下,曹玉要逐漸掌握了洗發的要領,之后又學習燙發、剪發。不過,店里的客人畢竟有限,而且幾乎不讓學徒剪發,怎么快速提高技術呢?
曹玉要特意買了一套理發用具放在單位,閑暇時間給同事們免費理發。就這樣,她一邊上班,一邊在理發店當學徒,整整堅持了一年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會覺得很辛苦,但是當時很有勁頭。”
1990年,在哥哥的幫助下,曹玉要在合肥租了一間小門面,理發店正式開業了。“剪發大概兩三塊錢,老人一塊五,過年的時候燙發的多,一位二三十塊。”在那個年代,曹玉要每個月的收入還算不錯,之后,理發店又換過幾次店面,也積累了許多老顧客。
修面必須膽大心細
在曹玉要的理發店,偶爾還會有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來修面。“現在合肥能修面的理發店已經不多了,這個對技術要求比較高,風險也大。”曹玉要介紹說,修面的時候剃刀要盡量放平,用刀尖刮,刮的速度要快,更要仔細。“最開始學修面的時候,我都是拿自己的胳膊練手,然后再給哥哥、爸爸刮,確保技術過關了才能給顧客刮。”不僅如此,臉型圓潤的顧客比骨骼突出的好刮,年輕人比老年人好刮,“老年人皮膚松弛,再加上掉牙之后臉部會有凹陷,所以刮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不過,隨著電動剃須刀的普及,幾乎沒有年輕人來理發店修面了,來這里的幾乎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二三十年前,大多數男性顧客都會在理發之后做一個修面,二三十年后,可能喜歡修面的也還是這群人。”曹玉要解釋說,修面不只是刮胡子,還包括全臉的汗毛,有的老人耳毛、鼻毛比較長,都得清理。為確保刮得干凈、舒適,曹玉要首先對顧客臉部進行熱敷軟化,然后將肥皂水打成泡沫,均勻地涂在面部,起到潤滑的作用。
“修面的時候一般先刮上唇,再刮下唇,然后是面部、眼睛眉毛周邊,最后是耳朵。”雖然刮面的技術和體驗感還是原來的“配方”,但是曹玉要所使用的工具已經由老式剃刀變為一次性刀片。曹玉要說,以前她每天都要花費不少時間磨刀片,換成一次性刀片之后,省了不少時間。
如今,像這樣的老式理發店越來越少了,為了拓展經營,這幾年,曹玉要還學習了修眉、紋眉等技術。“我今年50多歲了,孩子上大四,也沒什么負擔。”曹玉要說,如果可以的話,這個理發店她會一直開下去,“給顧客提供服務,我自己也很充實。”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