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著“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吆喝聲,一把把菜刀被磨得锃亮;每逢過年,母親總愛去理發店燙一頭洋氣的卷發, “剪發+修面”則是父親的“標配”;師傅的巧手讓破掉的鞋子衣服重獲新生……這些充滿著煙火氣的回憶、這些隱藏在 市井的老行當,成為我們最為難忘的生活印記。縱使時代變遷,只要你用心發現,仍能尋找到這些“老行當”的蛛絲馬 跡。本期家周刊,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老行當”,喚起內心深處的溫暖記憶。
“磨剪子嘞搶菜刀……”對于很多70 后、80 后來說,兒時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磨刀師傅仔細地磨著菜刀、媽媽們在一旁閑話家常,這樣的畫面被很多人藏在記憶深處。74 歲的韓永金就是一位磨刀師傅,他從 14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磨刀,走街串巷討生活,已堅守這個老行當60年。
14歲跟著父親學手藝
現在要想在合肥的街頭巷尾偶遇磨刀師傅可不是件容易事兒,像韓永金這樣的老師傅通常會就近選擇居民區,支一個小攤子等待顧客上門。在合肥待了十幾年,韓永金的磨刀手藝得到了許多老顧客的認可,最近一段時間,剛做完手術的他在家休養,就有許多顧客打電話來詢問何時出攤。
韓永金的曾祖父就是磨刀師傅,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我是宿州人,磨刀是祖傳手藝,所以我從14歲起跟著父親學習磨剪子、菜刀。”
“你看,這些工具都是父親留給我的,到現在還在用,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磨刀石。”韓永金說,磨刀師傅干活的“標配”通常是一個木制條凳,上面固定著磨刀石和其他工具,他所使用的磨刀石,根據顆粒的大小分為粗、中、細三塊。“粗的磨刀石主要是把菜刀、剪刀有豁口和破損的地方磨掉,然后用中等粗度的磨刀石把刀面磨得滑一些,最后用細磨刀石進行精細打磨。”幾十年來,韓永金用過很多種磨刀石,為了保證磨刀的效果,一些好用的磨刀石都是他從外地特意帶到合肥的。
兩個“角度”最關鍵
不僅如此,磨刀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兩個“角度”,一個是磨刀石放置的角度,另一個是刀刃磨出的角度。“固定磨刀石的時候,要和條凳保持8到10度的坡度,高的一頭對著自己。”韓永金說,為了達到合適的角度,他會在磨刀石下面墊一個小木塊,然后再把磨刀石固定在條凳上。
磨刀刃時最為關鍵:菜刀對著自己的一面磨出的角度稍大,另一面的角度稍小,刀刃微偏,這樣在切菜的時候才會快。
從小學習磨刀,韓永金吃了許多苦。“特別是到冬天,皮膚比較緊,刀面也滑,稍不注意就會被磨刀石劃傷手。”韓永金說,小時候沒有手套,手劃破了就用布包起來,還得繼續干活,流了不少血和淚。“那時太窮了,就要靠磨刀這門手藝吃飯,再難也得堅持。”
韓永金回憶說,每逢農閑,父親就扛著條凳和簡單的衣物、被子,帶著他出門找活干。“我們從宿州出發,徒步去過定遠、壽縣、合肥等地方,都是一路走一路吆喝。”
擔心將來手藝失傳
韓永金的兒子選擇了一條與他截然不同的道路:十幾年前,他大學畢業后在合肥找到了正式的工作,并安了家,韓永金和老伴也來到了合肥。來到合肥后的韓永金決定繼續干手藝。他找來一輛自行車,把條凳架在后座上,開始走街串巷給人磨刀,為了增加收入,他還順帶著給人修鞋、修傘。慢慢地,韓永金將自行車換成了電瓶車,效率更高了。
“我不敢跑太遠,就在住處附近找活干。”韓永金說,十多年前,合肥的磨刀生意還算不錯,一天能有80~200元的收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生意越來越差,“一天頂多收入幾十元,稍微貼補一些家用。”
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小區的物業會定期邀請韓永金到小區為居民提供磨刀服務。“磨一把刀少說也要十幾分鐘,像我干了幾十年,肩胛骨的位置經常會疼,也算是職業病吧。”不過,最讓韓永金擔心的是,由于干這行收入不高,幾乎沒人愿意學,“我們家族里的年輕人也不學磨刀,以后我的手藝可能會失傳了。”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