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建議設立大蜀山火山地質公園,這是大蜀山獨特優勢,既能游玩,又能科普,符合科里科氣城市定位?!苯?,有市民致電大皖新聞記者,就大蜀山的改造提出自身看法。那么這一觀點有哪些依據,是否具有可行性呢?記者對話安徽省地質測繪技術院總工辦主任、水工環地質高級工程師朱洪,請他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
記者:大蜀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朱洪:在地史上,合肥為一斷陷盆地,坐落在4個斷裂帶上。在6500萬年前,江淮大地深處熔融的巖漿,如一條燃燒的火龍,在地層的控壓下,尋找出露地表的通道。最終,它們在合肥大蜀山找到了通向地表的裂隙,不過已是強弩之末,只能拱涌而出,如同熬煮的稀飯溢出鍋蓋,巖漿漫溢出地表后,形成一山丘,也就是如今的大蜀山。
記者:作為一座死火山,大蜀山目前還有哪些遺跡,分別有什么價值?
朱洪:大蜀山是一座位于鬧市區的死火山,擁有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火山口、火山頸、火山錐等火山機構遺跡清晰可見,對普及火山知識具有重要意義。東部山腰的熔巖流,是當年火山最后一次漫溢的巖漿,經冷卻而形成的橄欖玄武巖,猶如“石瀑布”。漫山的灰黑色玄武巖,來源于地球深部,對反演地幔物質成分、分析構造環境、了解地球深部動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記者:如果就火山遺跡規劃出一條線路,應該怎么規劃各個景點?
朱洪:大蜀山是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風景優美,是合肥市的后花園。大蜀山地質遺跡主要集中在主峰,建議沿環山道規劃地質遺跡科考路線,可串聯沿途的地層接觸面、火山巖(球狀風化)、火山頸、火山錐、“火山瀑”(熔巖流)、火山口等地質遺跡景點。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