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一年一度的中國科大科技活動周4月22日拉開帷幕,2023年科技活動周作為第八屆“中國航天日”活動之一,圍繞“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主題,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科普系列活動。
今年的科技周上,諸多和航天有關的科普點也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隨著中國天宮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長達半年之久,對新鮮蔬菜,以及太空綠色鮮活環境的需求增加,植物種植的面積和數量將會越來越大。
記者在中國科大東區太空種植艙展看到,這次布展以天宮空間站為原型,展示太空種植艙模擬裝置,包含控制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光譜對照實驗裝置、植物根系觀察實驗裝置、蔬菜生產系統等組成部分。其中植物根系觀察裝置,就吸引了眾多目光。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活在土中,很難觀察到根是如何生長的,根系觀察裝置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透明扁平的裝置盒可以隨時觀察根系的生長情況。
在逐夢太空的過程中,火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國科大科普點現場,一個3D打印的火箭正呼之欲出。據介紹,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稱增材制造,它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器件。火箭3D制造系統是冷湖實驗室自研的火箭打印機,能夠滿足小型火箭的打印任務,打印精度高,打印范圍大,可更好地配合學生打印出自主設計的火箭。
“流浪”太空還能乘著“化學的翅膀”。近年來,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全面建成,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樣品帶回地球,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進展,這其中凝聚了無數科學家的心血和智慧,當然也應用了大量的化學知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給孩子們科普性地講述了在航空航天和未來的深空探測中所涉及的一些化學知識,包括化學元素與航空材料,航天器推進原理,航空航天能源維持系統,載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統,地外天體資源原位利用等。希望借此弘揚航空航天精神,培養當今青少年對航空航天的興趣。
記者了解到此次科技周共開放了29個科普點,包括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科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等,118個科普項目讓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大飽眼福,也讓他們在心中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