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很多人覺得睡眠障礙不是病,即使是較常見的失眠群體,臨床就診率也極低。”安醫大二附院心理與睡眠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耿峰坦言,在失眠的患者中,不乏一些年輕人因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而影響睡眠質量。他建議,失眠患者睡覺時最好不要把手機帶進臥室,如果想在睡前進行閱讀,則可以改為紙質閱讀。需要注意的是,被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原因各不相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可使失眠者免于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危害。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飽受失眠困擾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睡眠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耿峰提醒,失眠會導致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及工作效率下降等不良影響,還可引發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嚴重可致猝死。
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緊密相關。耿峰曾接診過一名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他對自己的事業、家庭都非常上心,因近期家中遇事,情緒煩躁得不得了,晚上睡不著覺,嚴重時整夜睡不著,頭暈、頭痛、胸口感覺悶、煩躁、坐立不安,胃口也不好,在多科就診后做了各項檢查都沒有顯示出明顯問題,最后,這名患者聽從建議到心理與睡眠醫學科就醫。“這樣的患者非常多見。是因焦慮情緒導致的睡眠障礙及軀體感受不適。除了要用一些抗焦慮的藥,專業的心理疏導也十分重要,擺脫了心理、情緒的原因之后才能找回正常的睡眠。”耿峰指出。
在耿峰門診就診的患者中,不僅中老年人的睡眠障礙較為多見,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承受失眠的痛苦而向醫生求助。“白天昏昏欲睡,晚上輾轉難眠”“明明身體困得不行,但腦子卻異常清醒”是常見的主訴癥狀。在這些失眠的年輕人中,不乏因為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而影響睡眠質量。“睡前使用手機會從生理上延遲睡眠時間。”耿峰介紹,有研究顯示,睡前暴露于電子閱讀器的短波光下會使褪黑素分泌推遲,由于褪黑素的分泌延遲,會使人的睡眠時間相應推遲1-2小時。此外,睡前使用電子閱讀器還會顯著縮短“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長。
“快速眼動睡眠是睡眠的一個生理性周期,它的作用是恢復人的腦力和精力。這一周期的睡眠縮短后會導致次日身體感覺疲勞。”對此,耿峰建議,對于失眠患者,睡覺時最好不要把手機帶進臥室,如果想在睡前進行閱讀,則可以改為紙質閱讀。
部分患者因慢性疼痛夜不能寐
疼痛與睡眠障礙是一對孿生兄弟,疼痛會對睡眠產生重大影響,而睡眠不足則會增加機體對疼痛的易感性。“一旦人體睡眠和覺醒狀態交替的節律被打亂則出現睡眠障礙。慢性疼痛可導致抑制性神經遞質水平下降、興奮性神經遞質水平增加,從而影響睡眠狀況。”安醫大二附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翁立軍指出,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因為疾病帶來的慢性疼痛而失眠,其中較顯著的是神經病理性疼痛。
記者了解到,在疼痛科接受治療的患者,比較常見的疼痛原因有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痛、截肢后的患肢痛等。帶狀皰疹是水痘病毒進入血液后引發的病毒血癥,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高達18%左右。在安醫大二附院疼痛科,每年約有150名左右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在這里接受微創介入治療。“帶狀皰疹的皮疹愈合后,并不意味著疾病的結束。30-40%的帶狀皰疹患者會產生永久性神經病理性疼痛,即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翁立軍指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性疼痛,也可能緩解一段時間后再次出現疼痛,持續時間通常為1到2年,最長可超過10年,疼痛等級可達8-10級。一些帶狀皰疹患者經內科治療后,雖然皰疹區域已經結痂,但皮膚敏感性依然很高,衣物輕輕的剮蹭就會產生劇痛,常常夜不能寐。
“疼痛科是一項交叉學科,主要由麻醉醫學發展而來,同時涉及多學科理論知識。”翁立軍表示,針對病理性神經痛等慢性疼痛患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通過麻醉下睡眠調節、星狀神經節阻滯等技術改善睡眠狀況,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
總是打鼾需警惕睡眠呼吸暫停
生活中,很多人有睡眠時打鼾的現象。安醫大二附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馬長秀提醒,如果患者夜間打鼾伴有呼吸暫停,則考慮為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對全身多臟器存在影響,尤其是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如果患者僅有打鼾,沒有其他癥狀,則考慮為單純性打鼾,對身體健康沒有太大危害。鑒別是單純性打鼾還是兼有睡眠呼吸暫停,需要到醫院行睡眠監測。”馬長秀指出,睡眠呼吸暫停的臨床表現有夜間睡眠打鼾、呼吸暫停及白天嗜睡。
曾有一位45歲的男性患者,打鼾10余年。據患者妻子描述,其睡眠時不僅鼾聲響亮,還有夜間頻繁憋氣、睡眠時張口呼吸的現象。患者主訴晨起后感覺頭暈、頭疼,白天嗜睡明顯,在單位開會或在家看書、看電視時經常不知不覺間睡著。近兩年感覺記憶力明顯減退,工作效率低下,遂來到安醫大二附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就醫。
馬長秀為其完善了睡眠監測后提示,該患者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且伴有重度低氧血癥。在醫生的建議下,患者積極減肥、戒煙酒,采取側臥位睡眠并借助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經治療后,患者白天精神明顯提升,不再嗜睡,夜間無明顯鼾聲,呼吸暫停消失,患者夫妻二人的睡眠質量均顯著提高,患者自身的血壓也控制良好。
“呼吸暫停引起的夜間低氧和高碳酸血癥,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甚至出現夜間猝死,需盡早治療。”馬長秀提醒,“睡眠呼吸暫停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年齡、性別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增加,總體上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女性絕經期后患病更多。”此外,上氣道的解剖結構異常,例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以及吸煙、飲酒、服用鎮靜催眠藥物等也可增加睡眠呼吸暫停的風險。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劉理揚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