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合肥召開市規委會今年第3次主任辦公會。會議研究了相關非國有博物館選址規劃事項,決定將部分民間博物館遷至廬州公園。
會議指出,博物館珍藏的是物,服務的是人,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都是為了讓文物更好地“活”在群眾身邊,要努力打造“本地人經常來、外地人慕名來”的文旅地標。
其一,策劃好。樹立“館園結合、文旅融合”理念,多把博物館建在公園里,更好統籌逛園與看展、環保與文保、公益與效益,努力讓古建更逼真、展陳更豐富、功能更完善、文物更安全。
其二,建設好。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要聘請古建等方面專家,全過程把關規劃布局、建筑搬遷、文物修繕等,打造原汁原味、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群。
其三,運營好。增強經營理念,合理規劃商業服務空間,鼓勵支持非國有博物館市場化運營,使之有“看頭”,也有“賺頭”,確保可持續發展。
會議研究了原市電機廠城市更新和住宅項目規劃方案,強調對每一個片區都要梳理,對每一個樓盤都要復盤,好的做法就堅持,該完善的要完善,在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中提高城市規建治水平。
其一,緊盯業態之變。對商業過剩區域,要慎重布局新的商業綜合體,防止“開業”就“歇業”,并合理引入總部經濟、金融服務、創意設計、直播電商等新業態。要找準傳統工業建筑與新興產業空間的結合點,改造力求“面貌一新”,不能“面目全非”,讓被冷落的老廠房重新“火”起來,成為老居民睹物思情、新市民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其二,緊盯需求之變。主動適應城市人口集聚趨勢,前瞻布局學校、醫院、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幼兒園規劃要多設計安全的攀爬游樂設施,可考慮建些小片立體“菜地”等設施,讓孩子們多參與多動手,防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其三,緊盯科技之變。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鼓勵建設更多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打造“全域場景創新之城”。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最大限度保護古建和大樹。
會議還研究了市第六人民醫院改擴建設計方案。
(來源:合肥日報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