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7日,是2023年春運的第一天;而1月8日,是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的第一天。三年來,多少返鄉人背起行囊卻又放棄回家。當“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等成為歷史片段,三年后的這場春運承載了人們太多的思念。
游子們乘車回家過年。
大皖新聞記者從全省春運電視電話會議獲悉,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跨區域人員流動性加速釋放,預計2023年春運客流將加快反彈,客流總量會大幅增長。預計春運期間全省客運量將達到4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0%。其中,道路運輸客運量2200萬人次,同比增長4%;鐵路客運量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水路客運量210萬人次,與2022年基本持平;航空客運量90萬人次,同比增長25%。
久別重逢,見到兒子時她喜極而泣
1月9日下午,在合肥南站,五十歲的施阿姨推著行李,在人群中不時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我在等兒子接我呢。”施阿姨笑著告訴記者。
施阿姨此前在江蘇無錫務工,因為疫情原因已經兩年沒有回老家過春節了。由于一家人都在外務工,2021年的春節,一家三口只得分散在兩地。“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和兒子給我老公打視頻電話,兒子很懂事,還在視頻里給他老爸敬酒。我起碼還和兒子待在一起,他老爸就孤零零在廬江老家吃著年夜飯。”年后沒多久,根據工廠的安排,施阿姨和其余10名工友一塊被派到越南打工,施女士便讓兒子回到合肥跟在父親身邊打工。
“在國外不比在國內,語言不通,什么事都靠工廠安排,整天就是我們這些工友在一塊上工、下工、打發時間。”施阿姨告訴記者,單一枯燥的生活讓她比以往更期待春節團圓,但當時國內外復雜的疫情形勢,加之高昂的交通費用,2022年的春節,她不得已和工友們在異國他鄉度過。“當時11個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但沒有一點過年的心情,面對著一桌子的菜也沒什么胃口,坐了一會我就先走了。”在那個闔家團圓的時刻,施阿姨更想和自己的老公、兒子多視頻一會,看看老公兩鬢的白發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兒子的身體是消瘦了還是健壯了。
“雖然在外面,但我們天天關注著國內的政策。”回家的路越近,施阿姨越是激動。2023年1月3日,施阿姨及其工友在工廠的安排下乘車前往廣西并在廣西入境隔離5天。“隔離那幾天一想到就要見到兒子、老公,我晚上激動地都難以入睡。”剛一解除隔離,施阿姨就和工友乘飛機馬不停蹄回無錫工廠報到,“如果不是要求我們先回廠里報到,我一天都不想耽擱,昨天就能見到兒子了。”
就在聊天時,施阿姨接到了兒子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兒子不斷詢問她的位置。施阿姨責備兒子眼神不好,聲音也開始變得顫抖,“我穿著黑色外套,行李箱上放著綠色的手提包……”施阿姨眼眶開始紅了,詳細地向兒子描述著。見到兒子后,施阿姨喜極而泣,使勁將兒子抱住,兒子則輕輕拍著母親的后背。
施阿姨摟著兒子一塊回家。
目的地不同,但都是家的方向
下午3點40分左右,從D958動車到達口出來,記者便看到一對夫妻帶著笑容向落客平臺走去。今年五十多歲的強大哥此前一直在武漢打工,已經三年沒回肥西老家過年了。
強大哥告訴記者,孩子在武漢讀書,他和愛人一塊過去打工陪讀。“過去三年雖然沒能回老家走親戚,但已經比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幸福得多,無論春節還是其他節日,我們一家三口都能在一塊。”雖然一家三口在一起,但強大哥還是有些遺憾,“老一輩不同于年輕人,逢年過節不在家鄉,看著別人出門拜年走親戚,總覺得心里缺了點什么,年味也就沒那么濃了。”
當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強大哥就開始考慮起今年的春節,“當時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該回家過年了。看望健在的父母、回農村祭祖,打掃許久沒收拾的房子……還有好多事要等著我們做呢。”強大哥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恢復如初,他會往返兩地,想兒子了就去兒子那呆幾天,“兒子選擇了在武漢成家立業,但我的根在這里。”
在浙江臺州務工的袁大哥去年因為疫情原因,響應號召選擇就地過年,“以往每年無論在哪里,春節都一定會趕回家和老婆孩子一塊過節,但去年疫情嚴峻的時候也確實沒有辦法。”袁大哥回憶起去年的年三十,當時愛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娘家吃團圓飯,他則和幾個工友在出租房里簡單燒幾個菜湊合著吃,“當時在視頻里看到,兩個娃看春晚笑得合不攏嘴,我既開心又想念,想哭,想抱著他們。”
袁大哥提著給家人買的禮物。
得知防控政策調整后,袁大哥第一時間就和廠里說了春節回家的想法,并買好了到合肥的動車票和回老家六安的汽車票。袁大哥告訴記者,廠里像他這樣的員工不少,有些甚至兩三年沒回家了,“所以廠里也特意提前放假,希望我們回家團圓。”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