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2 年7 月12 日《太原日報》第5 版,用四分之三的版面,刊登《學習借鑒“合肥經驗”打造萬億產業集群》。文章說,合肥抓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抓住產業這個“根本支撐”,抓住營商環境這個“關鍵要素”,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成為企業界與投資人仰慕的“中國最牛風險投資公司”。
這已經不是合肥第一次成為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近年來,無論是大陸還是境外,無論是媒體還是智庫,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很多都將合肥譽為“最牛風投城市”,對國資引領戰新產業發展的“合肥經驗”進行悉心研究。
“合肥經驗”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合肥經驗”?“風投”的背后,是怎樣的科學論證和精準研判……
讓我們從合肥十年來戰新產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強”的發展進程,觸摸其背后的創新脈搏。
“芯屏汽合”已成“現象級”
8 月中旬,2022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在合肥舉辦,15個“空天項目”成功簽約,涵蓋上游衛星制造、衛星運營和地面設備、數據應用等全產業鏈,為合肥空天信息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合肥市空天信息產業將力爭實現全產業鏈規模達1000 億元,一座“中國星城”正在悄然崛起。空天信息,將成為合肥一個新的產業地標。
十多年來,這樣的故事在合肥不斷上演。
在新型顯示產業領域,合肥以京東方、維信諾為牽引,相繼建成京東方6 代、8.5 代、10.5 代線,加快建設維信諾柔性顯示6 代線等一批百億級項目,總投資超1500 億元,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鏈條布局,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集群,65寸、75寸大尺寸屏全球出貨量第一。
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合肥以長鑫存儲、晶合晶圓為龍頭,引進集聚了聯發科技、通富微電等一批重大項目,攻克了十納米級動態存儲芯片量產工藝,構建了從材料、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第6、長三角第3。
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合肥以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為龍頭,在智能語音、可穿戴智能終端形成國際領先優勢,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入駐企業超千家、產業規模超千億,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在“芯屏汽合”產業布局中最后一個確定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一幅熱火朝天的發展景象。在新橋科創示范區,包括蔚來汽車第二生產基地在內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雛形初現,建成后,這里的整車年產能將以十萬輛計,電池產能100WM/年;在長豐縣下塘鎮,比亞迪合肥基地第一輛整車于6 月30 日下線,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過500億元,預計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1000億元……
統計數字顯示,十年來,合肥戰新產業產值增速始終快于規上工業,2012-2021 年均增長19.2%,占全市規上工業的比重由2012 年的24.4%提高到2021 年的54.9%,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芯屏汽合”“急終生智”已經成為全國范圍內的現象級產業地標。而合肥市培育發展戰新產業工作,也連續五年(2017-2021 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被表彰次數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五位一體”的“合肥經驗”
戰新產業蓬勃興起的背后是如今備受關注的“合肥經驗”。
在“芯屏汽合”中,“屏”是合肥最先確立的產業,也是最先達到千億產值的產業,更是“十年之前無中生有,十年之后世界一流”的產業。為什么需要“屏”,是因為家用電器、汽車制造一直是合肥的傳統產業,但也面臨著“缺芯少屏”的痛點。為此,合肥市主攻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把家用電器、汽車制造等傳統產業與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戰新產業有機串聯起來,高起點、系統性謀劃布局。
2009 年,為了京東方6 代線項目能順利簽約動工,合肥市政府承諾拿出90億。當時的90億元,相當于合肥市一年財政收入的80%,合肥可以說是賭上了“身家性命”。時至今日再回首,合肥可以說,憑借專業科學的決策體系和敢為人先的魄力,合肥“賭”對了京東方。如今,京東方已經累計在合肥投資達千億元,合肥成為京東方在全球最大的生產、研發基地。
從京東方(合肥)開始,合肥繼續通過國有資本率先進入和示范引領,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讓晶合集成、長鑫存儲、維信諾(合肥)、蔚來(中國)、聯寶電子等龍頭科技企業紛紛落戶。
在龍頭企業落戶后,合肥又堅持“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創新實施“鏈長制”“群長制”,構建“雙龍頭”引領、多節點支撐的產業鏈矩陣,多領域推動產業集聚。拿聯寶科技來說,截至目前,已經在合肥周邊帶動形成70余家產業鏈企業。
高起點謀劃布局、創新國資投入模式、多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再加上大力度提升創新能力和不斷放大政策效應,中國戰新產業發展的“合肥經驗”逐漸成型。十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合肥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引擎、轉型升級的主抓手、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讓合肥綜合實力站穩“全國二十強”。
十年累計投入國資超1400億元
在戰新產業發展的“合肥經驗”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國資引領的功用,而這也是合肥被譽為“最牛風投城市”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合肥不是“風投”而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賭博靠的是手氣,拼搏靠的是手藝。
合肥的國資投入引領嶄新產業發展,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借助國家部委和省直部門、專家智庫、專業咨詢機構、市場化基金等外腦力量,科學論證項目,精準研判風險,集體決策國資投資方式。隨后,構建“基金+項目”“基金+產業”“基金+基地”的資本籌建方式,以“基金叢林”搭建“創新雨林”、培植“產業森林”,打造了總規模超千億的國有基金叢林。
國有投資平臺作為基石投資者,投資入股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撬動引入戰略投資者跟進參與長期投資,再通過資本市場定向增發、企業回購等形式有序退出并循環再投資,從而形成“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閉環。
合肥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毅說,十年來,合肥聚焦“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領域,國有資本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400 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過4300 億元,先后打造了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新產業集群。“下一步,合肥國資將繼續深耕細作優勢產業,同時搶先布局‘量子技術’‘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續寫創新發展新篇章。”
創新創新再創新
無論是“合肥經驗”,還是“最牛風投城市”,其背后都是合肥激昂澎湃的創新力量。
如今,創新已經成為合肥發展最大的標識、最大的動能、最大的潛力。它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也體現在有為政府跟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的機制創新上。十年來,合肥榮獲營商環境省會十佳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非常高”城市、政務服務標準化示范城市。勞動力市場監管、財產登記、納稅、政務服務、包容普惠創新等5 項營商環境指標成為全國標桿,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40 萬戶,較十年前增長4.7倍。
讓企業感受“合肥溫度”,見證“合肥速度”,這樣的營商環境,正讓合肥正從過去的“兵家必爭之地”,成為“商家必爭之地”。
比亞迪說,2021 年7 月,比亞迪與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僅用時23 天,簽約到開工僅用時42 天,從簽約到整車下線,刷新了“合肥速度”。這是比亞迪搶抓機遇、大膽創新所創造的一個奇跡,也是安徽各級政府營商環境全面優化的縮影。未來,比亞迪將規劃持續加大投資。
2020 年底在新站高新區點亮安徽首條全柔AMOLED生產線的維信諾,是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的龍頭。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偉說,合肥的創新能力很強,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高興在合肥這片沃土上發展,也會為合肥城市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名列《財富》世界500 強的地產企業龍湖集團過去數年在合肥打造了諸多標桿項目,其中,在合肥高新區打造的96萬平方米TOD 城市綜合體“龍湖光年”,是城市級新商圈“蜀西湖TOD商圈”構建的重要一環。2022 年,龍湖集團又參與了合肥兩輪土地招拍掛,報名了18 宗地塊,最終摘得小廟項目、肥西縣兩個地塊,合計拿地金額超過19 億元。“杭州、成都、北京、合肥,這些市場非常安全、價格合理,(龍湖)聚焦更加好的城市。”在投資者會議上,龍湖集團表示,合肥的價值非常被看好,是龍湖重點投資的城市之一。
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的持續投資興業,加上合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創新韌勁,未來,合肥將打造“更加養人”的發展熱土,成為“更加愉快”的創新之地,在助力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彰顯合肥更大擔當。
徐菲菲 尹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