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安徽合肥到四川巴中,地理距離1200多公里,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乘坐最快的交通工具只需幾個小時便能到達,然而想要回家的李華(化名),卻走了漫長的38年。
2020年7月,民警接到報警稱,合肥市敬亭山路與中都路交口名人御苑小區有一名女性行為異常。接警后轄區派出所聯合瑤海區民政局將其送往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并轉介給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隨即安排工作人員前往醫院了解情況并開展救助。“當時,面前的女子頭發凌亂、行為異常,無法正常溝通,身上只有一個年代久遠的手寫版身份證,身份信息顯示李華為四川巴中縣人。”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說,他們當即決定對僅有的身份信息展開核查,“通過聯系當地村居社區和采用人像比對等技術手段均無法確定其身份,只能選擇邊救治邊尋親。”
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華的病情得到緩解,可以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救助站安排工作人員長期駐點分批次開展溝通,不放過獲取到的每一個地名、人名,然而尋親工作仍舊收效甚微。在2021年5月的一次交談中,核查人員發現李華對自己重新換了一個稱呼,聲稱自己叫“李瓊某”,根據這個關鍵信息,工作人員再次和巴中縣那邊取得聯系。通過協查,對方表示本地確實有這個人,但當地這位同名的人就在本地,一直沒有離開過家鄉,難得出現的希望又一次落空。
經過持續治療和悉心照顧,李華的精神情況恢復得越來越好,她也和醫院及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成了朋友。在陸續交談中,李華提供了更多有關于自己的信息,她說她的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一個叫和平村的地方,30多年前她和丈夫吵架后離家出走,從此就和家人失去了聯系。她有一兒一女,離家出走時,大兒子約7歲左右,小女兒3歲左右。“我很想念我的孩子,我想回家。”李華曾不經意間向工作人員表達自己的心思,那一刻工作人員被李華的真情所打動。隨后,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決定成立試送小組,陪同李華一起重返巴中,實地探訪、千里尋家!
經過細致周密地協調安排,2月21日,合肥市救助站試送小組一行4人,陪同李華踏上了尋家的路。
候車的李華和試送人員傾訴心情。
近鄉情怯,疾馳的火車上,李華顯得有些激動和忐忑。一路上,李華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不停地述說著一些自己能夠想起來的往事。此去試送究竟還有多少艱難未知?火車上的那一夜,誰都沒有睡踏實。
近鄉情怯,踏上歸途的李華百感交集。
2月22日,清晨6點多,經過18個小時的日夜兼程,試送小組與前來配合協查的四川達州救助站順利匯合,在安排李華吃完早飯之后,試送小組一行人轉乘汽車,繼續向李華記憶中的家鄉巴中市進發。
巴中公安局按照李華描述查找戶籍信息。
30多年過去了,李華口中的和平村是否存在?那里真的就是她的家鄉嗎?帶著這些疑問,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協助試送小組,前往巴中市公安局進行戶籍查詢,最終將試送方向鎖定在南江縣。同時,巴中市公安局安排專人全程陪同趕赴南江,當地民政部門同樣聞訊而動全力配合,試送小組的隊伍再次壯大。
李華回憶親人及家鄉的線索。
但是,令人擔心的事情再次發生,經過南江縣當地派出所戶籍查詢,按照李華提供的親屬姓名,查詢到的人員信息與她沒有實際關聯,而她確切的身份信息依舊無法確定,尋家之路幾乎走進了死胡同。
正當試送工作陷入僵局,一行人駐足商討的時候,一名前來辦事群眾的一句話,竟然幫助李華找到了打開“回家之門”的“鑰匙”。原來,在李華向試送人員回憶記憶中的人名時,被這名辦事群眾無意中聽到,熱心的他隨口說道:“你說的李某年我認識呀!他是我們當地有名的獸醫。”就這么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員精神為之一振,也讓坎坷的尋家之路再次出現希望。根據李某年這個名字,試送小組最終確定了李華的家鄉:和平鎮。
熱心辦事群眾提供重要線索。
趕到和平鎮,鎮上工作人員表示,李華多次提及的“李瓊某”真實存在,而且就是李華的堂妹,此人目前就住在鎮上。
試送小組找到李華堂妹了解親人現狀。
一行人找到李華堂妹,從李華堂妹處得知,當年李華離開家鄉不久,她丈夫帶著兒子也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家中只留下一個小女兒和祖父母生活,42歲的女兒如今已經嫁人,就住在距此2小時車程的臨鎮某村。
經過再次輾轉,在當地村書記帶領下,李華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女兒。
李華幾經輾轉終于見到女兒。
38年未見,母女相認五味雜陳。當李華出現在眼前,與母親未曾有過多共同生活經歷的女兒哭了,感受著女兒的委屈,李華更是心疼地泣不成聲,一直重復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跨越38年的相認,讓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當地政府表示,接下來將會妥善安置李華,并為其辦理恢復戶籍手續,讓其盡快享受到民生保障。
沙俊 姜海強 張宇 熊文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