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要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肥東縣陳集鎮光華社區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兩委”因地制宜,真抓實干,逐步摸索出符合村情民意的產業發展之路,讓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大棚蔬菜種出美好“錢景”
進入立冬節氣的第一天,清晨的霜霧鋪滿了田間地頭。在肥東縣陳集鎮光華社區扶貧產業蔬菜大棚內,駐村工作隊隊員、志愿者、網格員正在熱火朝天地采摘青椒,“黨旗紅”與“蔬菜綠”共同組成一幅“暖心景”。
蔬菜大棚里,駐村工作隊隊員幫承租戶采摘青椒。
“受疫情影響,大棚內的青椒面臨無人采摘和滯銷的困境。感謝陳集鎮和光華社區安排人手幫忙采摘,并給與銷售支持!”蔬菜大棚承租戶沈強動情地說。
采摘、稱重、打包、裝箱,光華社區第一書記夏晨星熟練操作著,“今天上午預計采摘1000斤,將第一時間送到客戶手中。”
夏晨星是合肥市民政局選派干部,除了擔任光華社區第一書記,還兼任駐村工作隊隊長。“45 畝蔬菜大棚,作為社區最大的扶貧產業項目,具有增加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我們一定盡力維護好,運營好。”夏晨星說,在幫助承租戶擴大銷路的同時,也積極協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光華社區蔬菜大棚的蓬勃發展,不但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也讓附近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每天采摘蔬菜8小時,能有100元的收入。”正在大棚內勞作的曹大媽開心地說。
建于2019年的社區蔬菜產業大棚,每天都有一車蔬菜運往批發市場,不斷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它就像催化劑一樣在希望的田野上進行著化學反應,讓承租戶、務工農民、集體經濟三方都受益。
“一村一品”助推鄉村振興
山珍非似樹般栽,朽木偏生好食材。香菇是我國著名的食用菌,被譽為“菇中皇后”,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光華社區的香菇產業園內,一個個香菇棒已經安放到位,伴隨著悉心照料,肉墩墩的香菇便會“噴薄而出”。“今年改進了品種,產出的香菇不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會更好。”香菇產業園負責人龍嘯天說。作為“一村一品”項目,“秦湖香菇”已成為光華社區重點打造的特色農產品。鮮香菇可作為蔬菜,煎、炸、炒、燴皆可;干香菇具有保存時間長、口感醇厚等特點,是煲湯佳品。
目前,秦湖香菇已經初具影響力,將逐漸走上更多城市居民的餐桌。
“扶持社區農產品,幫助其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力、增加銷路,是我們駐村工作隊的主要任務。”夏晨星說。他們還積極爭取派出單位支持,通過合肥市民政局、陳集鎮政府、肥東縣林業建設服務中心進行消費幫扶,鼓勵個人消費社區特色農產品,助推鄉村振興提速增效。
“小田變大田”增產又增收
自10月底以來,光華社區吳集、明肖、小胡等7個村民組的群眾,每天茶余飯后都會走上田間地頭看看。“呀,種了一輩子地,沒見過這陣勢。真要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吳大爺興奮地說。
在光華社區8400畝高標農田建設現場,數十臺大型機械正揮舞著鐵手,推土機來回穿梭,干得熱火朝天。原本只能單人行走、區分田塊的小田埂瞬間沒了蹤跡,呈現出的是降低高度差的大塊田地。這項工作的目標,就是讓“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
“高標農田項目建成后,我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田流轉效率。積極引進優質種糧企業和大戶,千方百計擴大集體收入。”夏晨星說。
目前,光華社區已初步具備大棚蔬菜、瓜蔞子種植、林下養雞等特色產業,2022年社區集體收入已超過70萬元。
“下一步,光華社區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兩委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黨建為引領,將社區產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奮力推進鄉村振興,努力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美好社區。”夏晨星信心滿滿地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