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少地方的中小學生開始全面居家上網課。雖然線上課堂越來越普及,但可能還是有不少老師和孩子是第一次體驗。有家長反映,孩子上網課“效率低”、“容易分心”、“使用電子產品過度”、“脾氣暴躁”、“愛和父母吵架”等問題,孩子們也抱怨,上網課“無聊”、“沒有時間玩”、“不自由”。孩子在家上網課“熬不住”了怎么辦?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小兒內科發育行為兒科的徐桂鳳醫生就如何幫助孩子上好網課,專門為老師和家長梳理了“修煉內功”的六大關鍵詞。
老師關鍵詞:熟悉工具/制定規則/互動溝通
徐桂鳳表示,“線上教學”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是對孩子們的考驗,更是對教育方式的全新挑戰。嘗試新的體驗和事物,新奇和手忙腳亂都在所難免,幫助孩子適應線上課堂,首先需要家長和老師做好各自的心理和行為準備,同時也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及時有效溝通。
對于老師來說,首先要把握網絡課堂特點、活用工具。比如,目前的一些網絡視頻工具需要充會員才能允許60個孩子同時打開攝像頭,否則就只能同時容納30個孩子同時打開。視頻會議的工具里有全員靜音的功能、舉手的選項、分組討論的設置、投票功能可用來做隨堂測驗等。老師們盡快熟悉這些工具的用法,可以讓網課的課堂既有序也有趣。
同時,要制定新規,幫助孩子熟悉、內化網課模式要求。比如上課必須打開攝像頭、不能使用虛擬背景(如果考慮家庭隱私考慮使用的話,可以考慮班級統一使用同一個虛擬背景)、需要固定用戶名等,這些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長的配合。同時,老師們可以考慮使用行為學的方法,讓規則快速被孩子熟悉和內化。比如,舉手回答問題后記一分,上課坐好不亂開語音的孩子記一分等。
在互動溝通方面,老師要盡可能關注不同孩子的需求。有家長反饋,孩子很希望老師能點名自己回答問題,但是不敢在課堂上開語音,或者舉手的時候,老師因為屏幕人數限制可能看不到孩子的視頻。一方面,家長需要和孩子溝通調整認知,并教孩子使用舉手按鈕;另一方面,老師也需要在課堂和孩子及時的溝通。家長應告訴孩子,老師不可能一節課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回答問題和分享,但是用舉手按鈕的小朋友,老師一定能看到,老師會輪流給大家機會來分享。
家長關鍵詞:緩沖墊/陪伴支持/視力保護
徐桂鳳認為,家長要當好“緩沖墊”,維護家庭小系統的穩定輕松。“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有不確定感和不可預測感,這種狀態下我們的確也容易緊張焦慮。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家庭是直接對他們發揮影響的重要微系統之一。”徐桂鳳表示,越是這個時候,家長更需要發揮緩沖墊的作用,緩沖因為環境要求和未知變化帶來的焦慮和壓力,而不是放大焦慮和壓力,作用于孩子身上。因此,在既有要求和安排下,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確定的大系統中,盡可能讓家庭小系統的安排和狀態穩定和輕松。比如,有意識安排一些家庭活動,時不時一起看場電影,一起做一些家庭游戲等,都有助于調節家長自己以及孩子的情緒狀態。
此外,家長要注重陪伴和行為管理。如果是低年級的孩子,以前沒有接觸過網絡課堂,建議一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家長要提供適度的設備使用幫助。比如,保證孩子上課網絡的通暢、上課環境的相對安靜和獨立,并幫助孩子了解靜音和視頻開關的方式,提問舉手的方式等。
孩子們往往對于視頻教學也很新奇,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建議初始的一些課,家長可以陪同,配合老師要求的網課規則,給予孩子適度的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學會抓大放小,保證孩子基本狀態,不要盯著各種小細節反復糾正提醒,否則容易導致親子沖突,得不償失。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適應兩三天基本就可以不需要全程陪伴了,偶爾關注一下課程進展以及孩子的狀態就可以。
徐桂鳳提醒家長們注意,一定不能完全把孩子放在房間里一整天不管。因為網絡連接狀態下,孩子有可能會自己瀏覽網站甚至自己下載游戲。如果可以,家長也可以做一些電腦下載的設置和網頁瀏覽的限制。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多動癥兒童等,在網絡課堂上則需要更多的支持,那么家長就需要增加陪伴和行為管理的時間。
防疫期間,網課不可避免帶來電子屏幕使用時間的大幅度增加和戶外自然光接觸時間的減少,孩子的視力問題也是很多家長的擔憂。徐桂鳳建議,家長需要在課間盡可能讓孩子出來走一走動一動。如果不能陪伴,可以提前幫助孩子根據課程安排定好鬧鐘,提醒孩子定時起身活動一會。能出門的,在小區活動,盡可能保證一些戶外運動。不能出門只能在家庭中活動的,可以在陽臺或者窗邊安排一些遠眺和肢體活動。
“網課期間,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面對改變和未知,大人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些放松的室內活動,正念冥想或者瑜伽等運動、聽聽音樂唱唱歌、畫畫、書法、手工等,都可以一定程度幫助我們調節情緒。” 徐桂鳳表示,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排練一下家庭話劇表演、帶著孩子唱唱家庭KTV、讓孩子做一下可愛的動物瑜伽、家庭尋寶游戲等等。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