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農業的持續發展為人類早期文明和國家的誕生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南方稻作”和“北方粟作”兩套農業系統的國家。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史前人類生業形式演化一直是考古學界關注的重點。現有研究顯示,該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一直盛行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稻作農業模式,但至遲在油子嶺文化時期(距今5800-5100 ),北方的粟、黍已經傳播至該區域。然而,除了水稻和粟類農作物以外,江漢平原史前先民日常食用的其它植物性食物有哪些,其植物性食物結構的演變過程如何等尚不十分清楚。
近年中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楊玉璋教授團隊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姚凌副研究員等合作,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對位于江漢平原北緣的屈家嶺遺址(距今5800-4200 )出土陶器表面殘留物進行了提取與分析,揭示了該遺址油子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先民日常消費的植物性食物來源與結構演化。相關成果于日前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權威雜志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研究結果顯示,除水稻與粟類作物外,遺址陶器表面還發現有薏苡、蓮藕、山藥、橡子以及豆類的植物淀粉粒,表明屈家嶺先民的植物性食物來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仍具有較為明顯的多樣性特征,其中蓮藕和薏苡是本次實驗中首次發現的先民消費的植物性食物種類,且蓮藕淀粉粒具有較高的出現頻率,表明其曾被先民普遍食用,這應與當地河湖濕地廣布、水生植物資源豐富有關。
綜合課題組前期工作及本次實驗不同時期各類淀粉粒出現頻率等定量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相比于粟黍,水稻在屈家嶺先民的食譜結構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同時,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采集獲取的野生植物性食物在屈家嶺先民食譜中的比重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該項研究系首次利用淀粉粒方法對江漢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陶器表面殘留物進行分析,其結果為揭示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先民生業經濟的區域特征、食物結構的演變過程以及北方粟、黍類旱地作物向南方地區傳播的時空過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該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生Muslim Khan為該文的第一作者,楊玉璋教授及李為亞特任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