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作為全國首批施行生活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之一,近年來,合肥市正有條不紊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近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城市管理局獲悉,合肥實施垃圾分類工作五年多來,全市基本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垃圾分類體系。同時,堅持一分到底,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中轉、處置“五個環節”全程監管體系,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運輸設備設施齊全,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到位,真正做到“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市級層面出臺多條政策為垃圾分類“保駕護航”
大皖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自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以來,合肥市先后出臺了十多條政策,為生活垃圾分類建設運行提供指導意見,著力建設全民參與、城鄉統籌的垃圾分類格局,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
合肥曾先后出臺《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標準》、《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2022年度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點》、《2022年度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單項考核細則》、《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運行及分類成效評估暫行辦法》、《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有害垃圾全程管理制度》、《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運行指南》、《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運行考核辦法》、《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運營服務方案》等。
這一系列政策,對住宅小區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點的配置標準、建設要求和運營方式等做出明確規定,明確投放點啟用運行的“設施、人員、成效”三項標準,確保群眾溝通到位、督導人員到位、設施驗收到位、巡查機制到位、收運隊伍到位、投訴公示到位、廚余分出到位。
76個大城市垃圾分類考核中合肥位列第10
據合肥市城管局最新數據顯示,截止今年8月,合肥市垃圾分類全程閉環體系進一步完善,前端高標準推進4000余座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中端按照四分類標準實行分類轉運,后端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經過多年探索,合肥市已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志愿服務“五位一體”的垃圾分類工作格局。同時,運用行政處罰、積分紅黑榜、星級家庭評定、先進家庭企業評選等獎懲結合措施,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在住建部對76個大城市的最新考核中,合肥市位列第10位,為中部第一陣列,進入一檔等次。
“自從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后,小區夏天蚊蟲消失了,污水不見了,臭味也聞不到了,小區環境變得更好、更宜居了。”合肥市蜀山區金徽陽光小區居民王晨說,垃圾分類有助于營造綠色生活氛圍,推動城市的發展,對居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專業人士為促進垃圾分類長效發展出謀劃策
由于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起步晚、基礎差,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如何形成垃圾分類長效機制,顯然仍需相關職能部門持續發力。
“從城市發展和環保的角度考慮,可以把垃圾焚燒場、填埋場、大型垃圾收集轉運站、大型垃圾收集分類收購站建在一個園區內,將垃圾焚燒區、填埋區、餐廚垃圾處理區、醫療垃圾處理區、危險廢物處理區、滲濾液處理區、生物處理區等功能區進行合理布局,在處理垃圾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電能等其它資源可以進行循環利用,產生的滲濾液、有毒有害氣體可以統一治理,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資源,還可以大大減少資金投入。”民進安徽省委資源與環境專委會副主任劉煥安建議,各主管部門應廣泛開展教育引導,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劉夢琪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