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創新從來不是單打獨斗。從廬陽經開區的安徽愛意果園孵化空間(IE果園),到長江中路的“科創大街”,隨著各類創新平臺在廬陽“遍地開花”,政策、信息、人才等科創要素加速聚集。近年來,合肥市廬陽區積極謀劃,打造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各平臺更是開足馬力,將創新資源、創新企業、科技成果等關鍵“能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
“紅專1號”科創驛站。
科技成果“三就地”跑出廬陽“加速度”
陶瓷刀、玻璃刀,這些金屬探測設備通常難以識別的物品,都逃不過太赫茲激光主動成像安檢設備的“火眼金睛”。
2021年,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在廬陽經開區內的安徽愛意果園孵化空間(IE果園)進行產業化落地,其研發生產的太赫茲激光主動成像安檢設備最高精度達到1毫米。
這是廬陽區促進科技成果“三就地”的經典案例之一。近年來,該區圍繞大科學裝置、能源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中國科大等院校與創新平臺,促進各類先進科技研究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作為廬陽區最具代表性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安徽愛意果園孵化空間(IE果園)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關鍵詞持續發力:2021年,安徽愛意果園孵化空間(IE 果園)所運營的孵化器每千平方米納稅 70.11 萬元、加速器園區(中科大校友創新園)畝均納稅119.5萬元,成為合肥市同行業的“領頭羊”。在今年9月中旬的全國雙創周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通過視頻巡視了安徽愛意果園孵化空間(IE果園),成為安徽省唯一接受巡視的孵化平臺。
觸角伸下去、情況摸上來。為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廬陽區還主動對接高校院所、建立溝通機制,共摸排出科技成果超200項。未來,這些科技成果將從“實驗室”走進“大市場”,在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壯大科創載體激活產業發展“一池春水”
在商賈云集、人文薈萃的“安徽第一路”長江中路核心地段,“紅專1號”科創驛站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實訓基地屹立其中。
面對有限的地理空間,如何擴大科創載體?近年來,廬陽區將目光投向了老城區,集聚優質資源,先后打造德必廬州WE、“紅專1號”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在老城區開辟出一片創新創業的沃土,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廬陽經開區等重點區域內的低效土地和閑置廠房也有了用武之地,未來將打造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不遠的大楊鎮,通過“騰籠換鳥”改造原寶元物流閑置廠房,未來將搭建起包含“孵化、加速、中試基地”一整條完備創新鏈的科創生態平臺。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廬陽區加快培育科技企業孵化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以老城區為“戰略腹地”的都市科創行動穩步推進。如今,憑借老城區豐富的教育、文化、商業等優良創業環境,“孵化+創投”的模式已吸引諸多海內外科技創新團隊落戶發展,創新企業和人才在這里尋求更為廣闊的創新創業舞臺,一座具有廬陽特色的、宜居宜業的都市科創高地初露崢嶸。
吳京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