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中國有很多所科技大學,但科學技術大學卻只有一所。她是我黨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紅色大學,雖然歷史不算悠久,但人才薈萃、成果累累,被譽為“英才之搖籃,創新之重鎮”。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9月20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4歲的生日,部分珍貴的史料照片也面向公眾展現。
回望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步艱難。中科院部分科學家提出,依托中科院力量創辦一所新型大學。
中共中央批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文件。
1958年,發生了“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批準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大的故事由此開始。
中共中央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既以科技為名,便始終以科教報國為己任,矢志將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做培養科技英才的搖籃。中國科大在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趙忠堯將70萬電子伏質子靜電加速器捐贈給中國科大,作為核物理專業的教學用具。
郭永懷給科大學生授課。
建校后,在中科院“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下,中國科大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將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名家大師在這里云集,科技英才在這里誕生,人才濟濟,群星璀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趙忠堯給科大學生授課。
錢學森給科大學生授課。
抗大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老一輩科學家精神、構成了中國科大獨特的精神譜系。
1970年,中國科大幾經輾轉來到合肥。師資隊伍流失過半,儀器設備損失三分之二,學校瀕臨解體。
但科大人并沒有就此放棄,強烈的使命感激勵著他們重建校園,汲汲追求,拳拳熱愛矢志不渝,逆境圖存。
1977年,“科學的春天”再次到來,中國科大大膽創新,再次崛起,率先面向世界開放辦學選拔青年教師和優秀學生,赴歐美進修和攻讀博士學位。
少年班學生在上課。
嚴濟慈、吳文俊、馬大猷、錢臨照、楊海波和少年班學生在一起。
首創少年班,破格選拔,因材施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大門。
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創辦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追求創新,保持奮進。
興建我國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學工程和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積極發展同步輻射及測量新技術、新方法推動我國先進光源關鍵技術的發展。
在“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校訓的鼓舞之下,中國科大始終牢記科教報國使命,勇于創新、敢于超越、力爭一流,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棟梁。
建校以來,平均每一千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一名兩院院士,享有“千生一院士”之美譽。
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科大形成了“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人才培養體系。
合肥先進光源設計圖。
同步輻射實驗室夜景。
如今的中國科大擁有,11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5個中國科學院重點科研機構,51個其他(省部級)聯合實驗室。是我國擁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最多的高校。
多光子糾纏實驗室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科大永不止步,在多個前沿科技領域成果迭出,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鐵基高溫超導研究成果,和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成果在2013至2015年三年間,兩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勇攀科學高峰的瑰麗答卷。
2021年度,在國家部委、媒體機構組織評選的四個“十大科技進展”權威榜單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均有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成果入選,第五次實現大滿貫。
2000年以來,中國科大共獲得各類國家科技獎勵4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含專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以及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次。
除了傳統強勢的理工學科外,科大近年來也高度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結合科大特色,打造“科”字開頭的特色文科。在傳統課堂之外,科大推出“第二課堂”,結合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斷強化三全育人格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假期時光,科大師生奔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用腳步丈量祖國山河,用智慧促進祖國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