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將秸稈粉碎、用作種植菌菇的“土壤”;用秸稈制沼氣,能夠大大節省成本;將麥稈染色,還能制成麥稈畫……8月19日-20日,“2022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將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8月18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提前探館,發現小小秸稈竟然有如此多的用途。
變廢為寶 菌菇長在秸稈上
在合肥館,一個直徑將近一米的大型靈芝引來了大家的圍觀,這顆靈芝叫做特大菊花紫靈芝,是由合肥市肥西縣的安徽天都靈芝制品公司培育的。
“2004年,我們開始利用各種農作物秸稈培育食用菌和藥用菌,食用菌包括常見的平菇、羊肚菌、秀珍菇等等,藥用菌主要是靈芝。”該公司負責人丁倫保表示,使用農作物秸稈的成本更低,也更加環保,秸稈粉碎后,還會加入麩皮、玉米粉等輔助原料,然后裝包、放入菌種,大約一個多月就能長出蘑菇。“除了蘑菇種植,我們還對蘑菇進行再加工,做成醬蘑菇,不僅在線上售賣,也進入了當地的一些超市。”
丁倫保種植蘑菇已有41年了,目前,公司利用農作物秸稈種植蘑菇基地有170畝,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他還在肥西山南、嚴店,金寨,安慶等地共建立了500余畝食用菌鄉村振興產業基地,解決了200多人就業,其中包括一些殘疾人。“除了肥西當地的秸稈,我們還購買了宿州、阜陽等地的秸稈,這些基地每年能消化秸稈900噸,年產值3000多萬元。”
安徽豐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金耳同樣以農作物秸稈為肥料,“金耳是一種菌類,它的營養價值比銀耳、黑木耳都高。”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金耳常見于云南,多為野生,容易出現重金屬超標,使用玉米芯等農作物秸稈進行培育,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金耳一般兩個多月就能上市,通常銷往北上廣、深圳、武漢等城市。”
秸稈制沼氣 成本下降50%
臨泉國能天然氣有限公司是臨泉縣唯一一家有能力處理畜禽糞便和城市有機廢棄物的企業,公司年產720萬立方米規模化生物天然氣項目,所需的原料就是畜禽糞污和玉米秸稈等有機廢棄物。該公司總經理陶書華告訴記者,該項目每年可以處理畜禽糞污4~5萬噸,玉米秸稈6~10萬噸。
在廣大農村,許多家庭都會以秸稈為原料自制沼氣。陶書華說,近幾年,公司開始研發相關技術,直到2021年完成了設備的技術改造。“這項技術被稱為多物料高濃度高溫厭氧發酵制沼氣技術,使得我們的成本大幅下降,改造以后,公司的產能提高了三倍,成本下降了50%。”
據了解,該公司的年產720萬立方米規模化生物天然氣項目可以滿足臨廬產業園5平方公里的部分企業及居民用氣需求,該項目還配套建設有年產5萬噸生物肥料項目。“利用生物質制氣后的發酵物生產的生物肥料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可以抑制土壤中有害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陶書華表示,這兩個項目的竣工投產,使公司建成了一個整體閉合的綠色生態能源生產體系,既能保護環境,也能帶動城鄉居民就業,創造了經濟價值。
麥稈染色 “拼”成工藝畫
蕭縣被稱為國畫之鄉,在宿州館的蕭縣凱振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展區內,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均由麥稈制成。
“在農村,過去人們都把秸稈作為柴火,現在可以用作肥料、甚至是手工藝品的原材料。”合作社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秸稈工藝品是傳統手工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他們的麥稈畫以麥稈為原材料,在經過選料、染色之后,要把麥稈從中間剪開,平鋪在A3紙上,再用熨斗壓平備用。“根據畫作內容的不同,這些‘零件’會被裁剪、雕刻成不同的造型,然后組合、黏貼在一起。”該技術人員表示,為了顯示出畫作的紋理感,最后還需要借助電烙筆或是烙鐵,根據不同的需要畫出或是壓出陰影。
據介紹,該合作社是2019年5月成立的,主要經營農作物、經濟作物以及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為帶動周邊鄉村的經濟發展,合作社推出了秸稈工藝品——麥稈畫。“我們的工人都是當地村民,在‘上手’之前,要經過兩三個月的培訓。”該技術人員介紹說,麥稈畫包括動物、花鳥、亭臺樓閣等,比較大的畫作,一個工人要用去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除了零售,我們最主要的銷路是用于家裝,比如將麥稈畫鑲嵌在玻璃門的夾層,或是制成一些擺件等。”
汪玉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文/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