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位于長豐縣陶樓鎮境內的龍門寺水庫,是長豐縣飲用水源地之一,也是淠史杭灌區瓦東干渠上重要的反調節水庫。因近期持續晴熱高溫天氣,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接到反映稱,龍門寺水庫蓄水量相比正常的蓄水量降低不少。
8月17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龍門寺水庫旁的補水站,在這里記者看到兩臺機組正在運轉,每臺機組每小時可提水6000立方米左右。記者從長豐縣水務局瓦東干渠管理分局了解到,龍門寺水庫今年已進行了五次補水,本輪補水從今年7月初開始,通過“引外水、提內水”保障長豐縣多個鄉鎮的民生用水和農業用水。
8月17日,龍門寺水庫蓄水量也比正常蓄水量低。
水庫蓄水位比正常降低近兩米
8月17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長豐縣龍門寺水庫,在水庫的東北方緊挨著水庫的就是龍門寺水庫的補水站,這里的工作人員冒高溫堅守在一線。在記者表明身份和來意后,現場的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龍門寺水庫與陶樓鎮、下塘鎮、楊廟鎮、吳山鎮四鎮毗鄰,水庫興建于1966年,1973年投入使用,2009年除險加固,系淠史杭灌區瓦東干渠上重要的反調節水庫,受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影響,正常蓄水位46.25米,目前蓄水位44.34米,蓄水量也比正常蓄水量低很多,“目前蓄水量只有400多萬立方米。”
龍門寺水庫的補水站內,兩臺機組正在持續運轉中。
隨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水庫邊,水面上不時有鳥飛過,一旁的堤壩上有明顯水位下降后留下的痕跡。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龍門寺水庫的入水口,現場設置有“請勿靠近”的標識牌,記者看到眼前滾滾水流源源不斷“進庫補水”。在龍門寺水庫的補水站內,記者看到兩臺機組正在持續運轉中,一旁值守的工作人員陳永向記者介紹,目前這兩臺機組都處24小時運作狀態中,每臺機組每小時可提水6000立方米左右,機房內有人員觀察機組運轉情況,確保機組正常運轉。
長豐縣陶樓電灌站進行提水,保障農業灌溉。
“引外水、提內水”雙管齊下為水庫“解渴”
8月17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就龍門寺水庫補水的情況采訪到長豐縣水務局瓦東干渠管理分局黨支部委員楊軍,他向記者介紹,龍門寺水庫是長豐縣水源地之一,因持續高溫天氣,降水量也比往年要低,長豐縣水務部門通過及早研判、科學調度,“引外水、提內水”及時保障長豐縣多個鄉鎮的人居用水和農業用水。楊軍繼續對記者說,“引外水”是及時和淠史杭總局對接,把大別山區優質水引入長豐縣境內;“提內水”則是通過楊灣電灌站一、二站把龍門寺北部的瓦埠湖湖水通過義井支渠反向調水引入長豐縣瓦東干渠,再通過龍門寺補水站把水提入水庫。
長豐縣陶樓電灌站進行提水。
長豐縣陶樓鎮古城村村民陶大哥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家里有六口人,種了15畝的水稻,且是一季稻,水稻田旁邊有水渠,給水稻灌溉通過放水的方式就可以實現,灌溉用水來自龍門寺水庫,目前用水是正常的。
水庫今年已進行五輪補水 本輪補水已持續一個多月
長豐縣陶樓電灌站是離龍門寺水庫不算遠的一處電灌站,8月17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這里,該站的一位黃副站長向記者介紹,龍門寺水庫和電灌站之間有一條引水渠相通,電灌站的機房內有四臺機組,水渠內的水均來自龍門寺水庫,目前來水情況正常,同時他們也會根據實際用水情況決定機組的運行數量。黃副站長說,龍門寺水庫對陶樓電灌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附近農田眾多。
龍門寺水庫和陶樓電灌站之間有一條引水渠相通。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長豐縣水務局瓦東干渠管理分局了解到,龍門寺補水站今年共進行了五次補水,本輪補水自7月初開始,已進行了一個多月,共補水900多萬立方米,通過“引外水、提內水”及時解決了長豐縣吳山鎮、陶樓鎮、下塘鎮等多個鄉鎮的民生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情況。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余康生 魏鑫鑫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