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7月12日早晨剛過8點,太陽高照,戶外已熱浪滾滾。合肥供水集團“雷鋒精神”聽漏隊隊長張楊和同事郭相全,帶著電子聽漏儀和聽漏棒,沿著廬江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夏季用水量高,運行管網的負荷增大,漏水的可能性也會變大,我們的工作量相對其它季節也會偏高,經常會出現白班夜班連軸轉的情況。”張楊把電子聽漏儀掛在胸前,頭戴耳機,郭相全手持人工聽漏棒,兩人走走停停,相互配合,沿著廬江路依次排查供水管網的閥門、水表以及裸露的管道。
在廬江路與桐城路交口,張楊發現了一處供水井蓋下有很多積水,連忙掀起井蓋,先用電子聽漏儀檢測,又將1.5米長的聽漏棒插進井內,彎下身子反復檢查。“剛才仔細聽了一下沒有發現漏水情況,初步判斷是雨污積水,接下來我們還會密切關注這個點。”烈日下兩人反復確認了近十分鐘,額頭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身上的衣服也早已汗透。
“越是高溫天氣,我們的排查越要仔細。”張楊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聽漏工是供水管網的“醫生”,要用耳朵及時發現地下供水管網的漏點,這樣才能保障夏季供水的平穩和安全。不過,聽漏作業在白天和夜間都要進行,如果遇到夏季高溫天氣,他們會盡量避開白天氣溫最高的時段,比如把白天作業的時間提早或推遲。“但如果是突發搶修,天氣情況再惡劣我們也必須上。”
聽漏既是經驗活兒,又是個技術活。不管寒冬還是酷暑,聽漏作業都要求準確。“以前檢漏完全是靠人工,靠聽漏棒,從2018年開始我們增加了電子聽漏設備,相比以前效率和準確度更高了。”張楊和他的小伙伴們一邊苦心鉆研聽漏技巧,一邊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檢漏技術,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檢漏體系,大大提高了管道漏點定位效率,有效解決了諸多“疑難雜癥”。
記者了解到,合肥供水集團“雷鋒精神”聽漏隊現有隊員24人,主要負責合肥市9000多公里供水管網檢漏工作,服務面積650平方公里,服務用戶252.01萬戶。他們不論嚴冬還是酷暑,始終堅守一線,用汗水守護城市“生命線”。
張云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