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在江淮汽車集團輕卡一廠,工人并不多,汽車部件的搬運、安裝已基本實現自動化。而這一切,都是該廠模具鉗工特級技師盛保柱和其團隊不斷改進創新的成果。一線工人們喜歡稱呼盛保柱為“盛大師”,因為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就算是再難啃的“骨頭”,只要能讓生產更智能、更高效,他就一定要盡全力做到。
學無止境 熱情迎接每次挑戰
26 年前,剛畢業的盛保柱成為江淮汽車一名鉗工。鉗工的工作環境相對較差,不僅時間長,還集苦、臟、累于一身。26年間,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而他卻始終風雨無阻地奮戰在最前沿。愛鉆研、肯吃苦,讓他的鉗工技能不斷提升,不僅能按時完成交付,質量也十分過硬。
由于技術嫻熟,盛保柱被調入輕卡一廠,成為夾具方面的技術骨干。然而,迎接他的是更加艱巨的任務 — —由以前的制作夾具改為現在的維修夾具和技改。
輕卡一廠焊裝車間焊夾具于上世紀90年代投入使用,是公司第一代駕駛室拼焊線,如今大部分夾具都接近或超過設計使用年限,部分夾具基準面難以找平,許多夾鉗開始松動,維修保養起來較為困難。盛保柱放棄休息時間,對夾具進行維修和改造,使夾鉗的使用壽命得到極大提高。
“我喜歡這個崗位,能看到我的努力帶來成效,心里就特別高興。”盛保柱說,自動化時代,如何讓生產省人省力、智能高效,他愿意一直探索下去。 “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沒有教材,就通過網上自學,或者參加各類培訓,不斷充實自己。”
緊跟時代 不斷攻克技術難題
入行26年,盛保柱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汽車制造技術不斷更新,盛保柱也開始進入自動化設備研發新領域。
2020年,盛保柱設計制作了“花紋板自動焊接專機”,實現了自動化焊接。 “這個項目采用的激光探縫技術在行業內屬于保密技術,別人不給,我們就自己開發。”他帶領兩名徒弟,花費了兩個月時間,成功研發了一套自動化算法,突破了行業技術堡壘。
研制成功的自動化焊接專機能識別各種形狀焊縫,即使焊縫歪斜也能自動焊接,既高效又美觀。項目成功實施節省了一名焊接工人,焊接效率提升30%以上,節約了22萬元成本。
在此之前,盛保柱在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不少成績。2014年,由其領銜開展的《輕卡車門全自動包邊夾具的設計制作》項目成功實施,填補了行業內此項空白。2016年,他通過觀測、模擬前風窗崗位員工的每一個搬運動作,設計制作了前風窗玻璃氣動安裝機械臂。該款機械臂不僅疏通了生產線瓶頸,還使得生產線單臺生產周期縮短了39秒,同時減少一名操作工。
盛保柱還積極參與汽車生產流程改善創新活動,主持沖焊一體化的設計、制作,有效地將模具、夾具進行了聯合開發,形成了沖焊一體化綜合學科,此技術為江汽集團首例。
初心不改 與年輕人共同成長
為了讓“新兵”盡快適應工作,早日形成有生力量,2014年江汽集團公司成立了“盛保柱工模具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同年12月被安徽省總工會授予“職工創新工作室”。 盛保柱以工作室為平臺,結合傳統的師徒傳幫帶,通過機制建設和方法創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氛圍。自工作室成立以來,共開展培訓15批次學員,累計600余課時。在培訓過程中,他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和分享,所帶領的徒弟已經在鉗工這個領域嶄露頭角。
“做這行,不能紙上談兵,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一定要去實踐中鍛煉,要能埋頭苦干。”在工作室的墻面上,盛保柱為每個徒弟“量身定制”了成長規劃和目標。 “其實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盛保柱坦言,現在的年輕人理論基礎好,但缺乏實操經驗,而自己就是將多年積累的實操經驗傳授給他們, “同時我也和他們學習軟件知識,形成互補,共同進步。”
今年初,江汽集團評定了首批4名特級技師,打破高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盛保柱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老一輩師傅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一定會更加堅定初心,傳承好工匠精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