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合肥市養犬管理條例》(以下稱《條例》)實施已有快2年,整治效果如何?市民有哪些話要說?專業人士有何看法?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
現象
有市民錯峰遛犬
對市民來說,自《條例》實施以來,感受到了隨之而來的變化。張女士家住合肥南二環路一小區,她后來看到小區大門口、電梯貼了文明養犬的宣傳單、小區里設置了犬只糞便收集箱,“我看到有人在用,還是有變化的。”
電梯里的文明養犬宣傳。
家住政務區的李阿姨,有一只小泰迪卡卡,已經養了8年。李阿姨告訴記者, 出去牽繩子是必須的,但為了照顧卡卡的情緒,晚上會比較晚才下樓遛彎,“不牽繩子,它自在一些,時間晚也不影響別人。”李阿姨笑稱“卡卡是有戶口的人”,剛聽到《條例》出來,就辦了犬牌。
市民牽繩遛犬。
在合肥經營3家寵物醫院的楊先生告訴記者,《條例》出臺后,宣傳的力度很大,“一段時間內上牌率很高,派出所還和我們一起到較遠的南崗、小廟鎮上門服務。”據他觀察,目前來店里上犬牌的并不多,“一個是大家文明養犬的意識提高了,新養犬只增加量不大,還有前期的都辦過了。”他分析稱。
整治
半天規范10起未牽繩遛狗
《條例》)實施已有快2年,為破解不文明養犬問題,城管部門也持續開展專項整治。3月9日下午,肥西縣城管局聯合文明養犬公司,根據群眾反饋及日常巡查情況,對大市場、金星和園、天地城、南郢小區等重點區域開展文明養犬專項整治,共規范未牽繩遛狗行為10起,其中,暫扣犬只4只。
合肥瑤海區城管局的每個基層城管中隊,聯合轄區派出所成立了文明養犬專項整治隊伍,對多次遛狗不牽繩、犬糞不清理等行為進行處罰。根據合肥城管發布消息,截至去年10月,城管部門共勸導、處罰遛狗不牽繩40000余起,鏟除犬糞90000余處。
做法
小區建了遛犬專道
專項整治持續推進的同時,減少或杜絕不文明養犬行為,更多在于養犬人自身的文明和自覺。去年4月,合肥市養犬辦“隨手拍”舉報平臺(合肥市養犬舉報小程序)上線,市民可對發現的流浪犬、遛犬不拴繩、犬糞不清理等現象拍照舉報。
在包河區,通過“城管+社區+物業”的聯管模式,合力引導文明養犬。在濱湖方興社區,城管隊員可以通過移動犬管平臺APP掌上管犬,及時查詢犬主和犬只信息,如果在巡查時發現犬只在路面大小便或未牽繩,可實現平臺現場拍照取證。
據合肥城管發布消息,截至去年12月份,全市城管系統設置文明養犬宣傳點500余處,免費發放遛犬繩2萬余條、犬糞清理紙袋5萬余個。
除了街面、公園等公共場所,小區內的養犬不文明行為如何有效管理,物業也在想新招。
在包河區駱崗街道的和昌中央城邦小區,設置了林間遛犬專道,沿線有寵物糞便箱,分類垃圾桶。 “這條專道,可以避免行人受到驚嚇。”據物業王經理介紹,小區內有居民養大型犬,考慮到小孩子的安全,在不和主干道沖突的情況下,修建3條遛犬專道。“居民還是比較認可的,”王經理表示, 晚間在專道遛狗的人比較多。
觀察
救助后面臨資金壓力
對于流浪犬只的收容,《條例》也有明確規定,歷來受到市民關注。記者發現,合肥有不少流浪動物救助站或基地,但在運營中,資金來源、缺乏規范、持續經營是其繞不開的難題。
“我們主要以救助沒有生存能力的小動物為主。”張先生告訴記者,他連續3年在合肥市小動物關懷中心當義工。“目前基地有600多只狗,幾十只貓。”張先生表示,對流浪動物的救助來說,“以領養代替購買是我們的宗旨。”
張先生坦言,目前基地的動物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因伙食費、場地費等支出較大,暫時沒有能力幫助更多的流浪動物。
面對資金困難的情況,張先生也告訴記者,除給小動物找合適的領養人外,基地已啟動“云養”模式。他解釋稱,如果市民發現需要救助的流浪動物,想收養但沒有條件,“交一定的費用,基地可以幫忙照看,至少不用再流浪,也不餓肚子。”
義工活動負責人之一蝶姐,自2009年起創立合肥市小動物關懷中心,“當初看到這些流浪動物覺得可憐,沒想到越做越大。”蝶姐告訴記者,雖然疫情對基地的沖擊很大,但為了小動物還是會繼續做下去,“很多時候只能自己墊錢。”
觀點
建議流浪犬只收容“專業化”
在采訪中,蝶姐也告訴記者,還是希望政府建一個規范的、大型的流浪犬只收容場所。
“目前對流浪犬只的收容,不少是自發的。”一名長期從事寵物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合肥這些機構數量不少,大小不一。這些機構除了資金的壓力,別人的看法,運營的模式(公益和商業的統籌)、救助后的醫療治療,場地的落實這些均是問題。“建議有一個規范的專業組織去引導監管(流浪犬只收容),不要走偏了。”他感慨地說。
韋韜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攝影報道(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