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每天,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工程師朱超都要與來自巢湖的浮游植物(藻類)、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等樣品打交道。根據生態環境部的工作部署,自2019年起,在長江流域中下游5省重要水系節點同步開展水生生物試點監測,我省巢湖作為試點區之一,目前已完成三年的監測工作。
以巢湖東湖心點樣本為例,日常監測中,每升水中含有的藻類細胞數量可達數百萬個,常見藻類二三十種,在水華期間,藻細胞數量可達千萬級別,嚴重時甚至上億。下一步,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水生生物的監測將從巢湖擴大到整個長江流域,助力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
水生生物監測分析 巢湖為試點
有的外形酷似鈴鐺,有的像烏龜殼,有的像鞋墊……在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分析室內,各種水生生物樣品通過顯微鏡呈現出各種形態。這些樣品來自巢湖的八個國控監測點位,通過實驗室分析,今后,巢湖水生生物的整體情況將得以呈現,并有助于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盤星藻,浮游植物。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整體部署,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五省開展長江及重要支流水生生物監測試點。“作為安徽境內長江流域的一條重要湖泊,我們省選擇巢湖作為試點進行水生生物監測分析?!敝斐嬖V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水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整的水生態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物理評價、化學評價和生物評價。“物理評價比較好理解,比如生物棲息地、生態流量、自然岸線情況、水利工程情況等;化學評價指的是總磷、總氮、水體的透明度等水質狀況?!敝斐硎?,我國的生物監測開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環境污染調查,對于湖泊來說,水生生物指標包括大型底棲動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具體針對于巢湖的監測,在一年中會選擇春、秋兩季進行取樣。
鞍甲輪蟲,浮游動物。
朱超介紹說,由于水生生物對環境的響應是一個長期的適應過程,通過監測結果來說明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需要大量的實驗結果,因此,長期不間斷地監測更能說明水體的變化情況。
1升巢湖水 藻類可達300多萬個
中廟、兆河入湖區、東湖心、湖濱、新河入湖區、西湖心、龜山、黃麓,在朱超的桌子上,擺放著來自巢湖八個國控監測點位的樣品。
“我們的監測分為定量、定性兩個方面,以浮游植物為例,定量主要是分類計數藻細胞數量,明確水體中的藻細胞密度,定性就是對藻類的門、屬、種進行鑒定分類,主要用于生物多樣性的評價。”朱超解釋說,以定量檢測為例,每一升水要先濃縮為30—50毫升,在沉淀物中,既有藻類,也有浮游動物。之后,他的工作就是要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澳憧矗@是鞍甲輪蟲,像烏龜殼,這是擬鈴蟲,外型像鈴鐺,還有晶囊輪蟲、多肢輪蟲、象鼻溞等等?!敝斐钢娔X上的這些圖片告訴記者,對于在顯微鏡下發現的藻類和浮游動物,不僅要留下它們的圖片,還要計數它們的數量,并記錄下來。
巢湖八個國控監測點位的樣品。
朱超說,在電腦上顯示出來的畫面只是顯微鏡下的一個視野,在放大400倍下,大約占計數板的900分之1?!坝嫈蛋迳系臉颖倔w積為100微升,一天下來,我只能完成一個載玻片的觀察。”朱超解釋說,為了盡量不遺漏,他通常會按照“S”型路線進行觀察,并且需要不斷調焦?!皠傞_始可能會覺得這項工作比較有意思,但時間久了特別考驗耐心、細心,并且要保持較低的錯誤率。”
據了解,以巢湖東湖心點的樣本為例,日常監測中每升水中含有的藻類細胞數量可達數百萬個,常見藻類二三十種。水華期間,藻類增多,以微囊藻、長孢藻和束絲藻等水華藍藻為主,1升水中能達到上億個藻類細胞。
巢湖已監測出底棲動物20多種
對于底棲動物的監測來說,除了需要腦力,也是一件耗費體力的活兒:每次取樣時,朱超和同事們都要帶著專門的采泥器,每一鏟下去,約為十六分之一平方的面積。
“采泥器從外觀上來看,就像一個縮小版的鏟車爪,通過繩子將采泥器放入水里,采泥器在接觸到湖底后會自動‘抓’起底泥?!敝斐忉屨f,巢湖的平均水深在3米左右,豐水期最深可達5-6米,目前所使用的采泥器可以滿足監測需要?;氐綄嶒炇液螅麄円煤Y網對底泥進行初篩,之后淘洗,再挑揀出石子等雜物,剩下的就是一些肉眼可見的底棲動物。
朱超正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樣品。
據介紹,肉眼可見并不代表肉眼可識別,要想準確定性為哪種底棲動物,有時也需要借助顯微鏡和解剖鏡等專業工具。朱超告訴記者,目前巢湖可監測到的底棲動物有20多種,常見的有寡毛類的水絲蚓、管水蚓和搖蚊幼蟲等水生昆蟲?!暗讞珓游镉刑崾舅|的作用,通過我們的長期監測,不僅能夠找到各種底棲動物與水質好壞之間的關系,也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p>
安徽水生生物監測將擴大到長江流域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我省對于水生生物的監測將從巢湖這一試點擴大到長江干流。由于我省的長江干流國控斷面有比較完整的水質歷史數據,對于水生態的評價也更加完整,因此這項工作擬從長江干流安徽段的9個國控斷面開始。
朱超介紹說,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監測能力,我省將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并重點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長江重點生態區等區域的生態系統調查、物種多樣性本底調查、重要遺傳資源調查等工作。同時,建立水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在省內一江八河及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等禁捕水域和淮河、新安江等重點水域系統布局,組織開展定期定點連續監測和專項監測。
“我國對于水生態的監測起步較晚,長江干流流經11個省市自治區,每個地方的水生態情況都有不同,具體到安徽來說,通過對水生生物進行監測,今后將形成符合安徽實際的水生態評價體系。”朱超表示,長江及重要支流水生態環境質量專項監測集中分析工作的進行,將為建立健全長江及重要支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和劃清省、市、縣級行政區域水環境保護責任提供了強有力技術保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