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朱大姐,快過年了,你看看家里還缺啥,我們現在發起了一個‘微心愿’活動,看看能不能幫上忙。”這幾日,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美虹社區“陽光關愛”項目負責人宋國香帶著幾位骨干,分頭收集34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微心愿”,小到米油、雞蛋,大到輪椅、空調,均被該街道轄區的愛心居民和企業認領。“陽光關愛”是蜀山區西園街道美虹社區的微公益創投項目,主要服務轄區內失能、半失能和孤寡老人。
“陽光關愛”項目負責人宋國香和隊友探訪慰問老人。
2020年10月以來,蜀山區圍繞“五好小區”建設,組織實施首屆黨建領航基層創投活動,深入挖掘轄區黨員及居民骨干力量,組織實施微公益創投活動,重點支持以居民為主的各類組織開展志愿服務類、居民自治類、議事協商類、組織培育類、社區營造類等項目,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小區綜合治理,這一年共有115個項目順利實施,服務居民6萬人次。
授人以魚,政社“輸血”激起一池“春江水”
今年71歲的宋國香在美虹社區生活了40余年,是社區模特隊隊長,平時也很熱心于公益。宋國香得知街道在征集微公益創投項目時很想申報,但是自己連創投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別提如何遞交申報書了,心里既沒底也沒個方向。
美虹社區社工于智馨與宋國香溝通幾次后,打消了老人的顧慮,“小于手把手教我怎么寫項目申請書,幫我想好活動計劃。”宋國香決定大膽一試,帶著模特隊的三名骨干接下了這活,通過申報、評估、優化等環節,她的“陽光關愛”項目立項了,并有了7000元的項目預算,“以前參加公益只能給居民唱唱歌、走個模特秀,現在有了經費支持,我可以在逢年過節探訪老人時帶些慰問品去,他們特別高興。”有了這筆錢宋國香每月定期探訪22名老人一至兩次,還有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等等。
“每次國香來看我們,不僅給我們帶慰問品,還陪我聊大半天,跟她講講話我的心情都沒那么壓抑了。”朱光瓊8年來照料患有小腦萎縮的老伴,雖無怨但內心苦悶也需要宣泄釋放,每當宋國香上門探視時總會拉著她傾訴一番,舒緩壓抑的情緒。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合肥市蜀山區在2020年舉辦首屆微公益創投項目時為各鎮街投入8萬元資金支持,其中每個項目可獲得8000元以內的公益創投基金,由相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估和財務審計,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
授人以漁,自主“造血”匯流百條治理“縱干線”
公益事業僅有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學會自主“造血”才是生存發展之道。“剛開始實施微公益創投工作時,我們也是毫無經驗,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西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春林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坦言道,項目如何設置、服務哪些群體都需要考慮到。
熱心黨員、文藝團隊負責人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成為劉春林心中項目負責人的首選人選,通過介紹微公益創投項目的政策和意義,10位居民骨干承接了涉及社區議事、家風建設、特殊人群服務等類型的10個項目。
“項目確立后,還要避免未綻放就夭折了。”劉春林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介紹,社工全程指導為項目自主“造血”發揮了很大作用。
據悉,蜀山區組織黨建領航基層創投項目為各鎮街購買專業社會工作崗位,統籌管理微公益創投項目,從組織實施、運營管理、能力建設、經費使用方面督導項目負責人規范運行,“在小于的幫助下,我現在可以自己獨立策劃活動了,而且我的核心骨干也從3名發展到了10名。”宋國香對自己一年來的小成就感到高興,“半路出家”的她費了不少功夫在這個項目上,到處動員自己身邊的“老哥”“老姐”加入團隊,服務對象也從22名擴大到34名,“盤子”越做越大,宋國香也越來越有信心,在街道征集第二屆微公益創投項目時,她早早地遞交了項目申報書準備繼續服務這些老人。
“像宋阿姨這樣的項目是補足了我們社工力量不足的短板,現在長者探訪這個項目交給她去做我們很放心。”于智馨介紹,要想讓項目生存并發展下去,唯有讓他們自己強起來,他們把成功扶持“陽光關愛”的一整套經驗推廣復制到新確立的項目中,孵化了一批優秀項目服務群眾。
據蜀山區民政局介紹,2021年9月蜀山區啟動了第二屆黨建領航基層治理創投項目工作,至12月底,通過需求調查、項目征集、立項優化等全區共確立微公益項目120余個,其中從第一屆延續發展的項目近50個,生存延續率達到43.5%,新申報項目70余個。
像五里墩街道“阿甘之家”溫暖自閉癥兒童、筆架山街道“好街坊鄰里互助”打造共治共享新社區……一個項目服務一個群體,一個項目解決一批群眾“心頭事”,體量雖小,但涓涓細流匯流成江。
“希望這百余個項目能成為社區治理的百條‘縱干線’,服務的觸角如同蜿蜒曲折的河流流向群眾身邊。”蜀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一屆的微公益創投項目推行中將繼續邀請第三方督導專家就各項目實施情況依次從執行社工專業能力提升、項目品牌化凝練、服務體系建立等多方面給予專業指導,著力通過微公益創投項目為轄區社會組織搭建服務平臺、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動員更多的社區力量共同參與公益服務,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高桂蓮 王勤 詹偉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