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凝固的歷史”之美譽,也典藏著一座城市的靈魂。在“三國故地”合肥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豐富的文化瑰寶猶如璀璨星河般耀眼奪目。
前不久,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組織舉辦了國有收藏單位“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來自七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七件藏品成功入選。這七件寶貝跨越了合肥3000 多年的文明史,涉及陶瓷、玉器、青銅器、書畫和雜項五大類,文物價值、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均代表了合肥歷史文物的最高水平。每一件“鎮館之寶”的背后,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墨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徽墨在眾墨中具有無法撼動的超然地位。在合肥市評選出的七大“鎮館之寶”中,為何收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的一錠宋墨——北宋黃山張處厚制墨會脫穎而出呢?這還要從3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尋找答案。
北宋黃山張處厚制墨。
出土于北宋夫妻合葬墓
“根據當年的發掘報告,1988 年,有兩位中學生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位于青年路東側一公里的郊區城南鄉五里沖村莊中部,有村民在房屋后院挖魚塘時,發現了一座古墓葬。”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說。于是,考古人員對該墓葬進行勘察并及時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這是一座北宋時期的夫妻合葬墓。
據介紹,該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穴內并列放置兩口棺木,坐北朝南,兩棺僅間隔0.3 米。東側棺木稍大,棺內骨架較長,骨胳粗壯,為成年男性;西側棺木較小,棺內骨架稍短,骨胳較細,為成年女性。通過出土的墓志,經考證得知,墓主人是宋太師舒國公孫馬紹庭與大丞相文穆公孫呂氏。墓葬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有徽墨、歙硯、端硯、毛筆、文具盒、圍棋子等珍貴文房器物,以及漆器、瓷器、金銀器、銅器、木器等生活用品共65件套,錢幣1231枚,皆為小平錢。其中最珍稀的是兩錠宋墨:一錠是男棺出土的“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另一錠為女棺出土的“九華朱覲墨”。張處厚、朱覲均為中國制墨史上的著名墨工,元人著《墨史》將兩位收錄其中并流傳至今,是最好的宋墨實例。
祖孫三代制墨聲名遠播
此次被評選為“鎮館之寶”的張處厚墨長25 厘米、寬5 厘米、厚1.4 厘米,重109.6 克,它也是國內現存尺寸最大、最完整的宋代松煙墨。
文物專家介紹,此墨色濃黑、無光澤,松煙制成,長梭形,兩端呈圭角狀。墨正面有內凹線框,內殘存模印陽文篆書的墨家名款“歙州黃山張谷”等字樣,后半部分字跡模糊。據宋·李孝美著《墨譜寫法式》、元·陸友著《墨史》記載并考證,模印全文應為“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該墨的出土為中國制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墨史》中對張氏家族制墨有明確記載:張處厚是張谷之子,張遇之孫。張遇,易水人,是中國制墨史上的著名墨工,墨家名款為“易水墨工”,張谷為“黟州布衣”;張處厚則為“黃山”。張氏家族自易水徙居歙州,與當時制墨中心由河北轉向徽州相合。
書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說,世間以李廷珪墨為第一,張遇墨為第二。張谷制墨得李氏(李廷珪)法,而世不多有。張處厚在黃山起灶取煤制墨為世業,其用遠煙、魚膠。祖孫三代制墨之精,在宋代聲名遠播?!赌贰穼⑷荒な珍浧渲校鱾髦两?。
被稱為全國僅見的國寶
松煙墨是我國人工制墨史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出現年代較早,三國時曹植的樂府詩中就有松煙墨的記載:“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
松煙墨是用松木不完全燃燒后取得的煙炱(tái)作原料,再配以其他成分所制成的具有一定形制的墨錠。松煙是制墨的重要原料之一,“松”是松科植物的總稱,制墨流程為采松、造窯、發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試。北宋晁貫之《墨經》曰:“宣、歙諸山,皆產松之所”,“黃山、黟山、羅山之松,品惟上上?!睆執幒衲顬椤包S山”乃原料上品之宣傳。松煙墨的發展過程,奠定了中國制墨工藝的基本框架。
此錠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出土于有確切紀年的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 年)馬紹庭夫妻合葬墓,是宋代松煙墨的標準器,也是我國考古發掘與史料文獻能夠相互印證的墨錠,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全國僅見的國寶”。
“這件文物十分珍貴,當年出土后,文物管理處立刻找文保專家對其進行脫水處理,修復保護。”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說。因此墨十分珍貴,目前它被妥善存放在恒溫恒濕的文物庫房內。
束婷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