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8月11日,記者從合肥廬陽區城市管理局了解到,為了防治天牛、豹蠹蛾等蛀干類昆蟲,該區在去年采用腫腿蜂對付天牛等蟲害的試點基礎上,將這一“生物防治”技術擴大到全區各公園游園和道路。截至目前,已對12000余株喬灌木投放115萬只管氏腫腿蜂,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
綠化工人給樹木投放管式腫腿蜂
據廬陽區城管局公共綠地管理科負責人介紹,天牛、豹蠹蛾等是近年來對城市里樹木產生嚴重危害的蛀干類昆蟲,“成蟲交尾孕卵后咬開樹木表皮,將卵產在樹干,孵化的幼蟲鉆進樹干,長年累月樹干、樹枝會被蛀空,遇到大風暴雨惡劣天氣,極易斷枝、倒伏,對附近的車輛、房屋等存在安全隱患。”
往年,城管部門一般用人工挖除、噴灑藥物等方法。“但由于幼蟲藏身于樹干內,藥物不易滲入樹木內部,采用藥物防治效果收效甚微。而人工挖除不能根治,而且需剖開樹皮,對樹木的景觀又造成一定影響。”據介紹,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化的蛀干類害蟲愈發嚴重,“往年易受危害的多為法梧、柳樹、國槐、紫葉李、海棠等樹種,現在欒樹、石楠也發現蟲害。”該負責人說,為了從根本上防治樹木蛀干蟲害,廬陽區城管局去年率先在徽州大道、六安路等老城區范圍內行道樹試點投放腫腿蜂,通過“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辦法對付侵蝕樹木的天敵。
經觀察,該生物防治技術效果非常明顯。“我們發現投放腫腿蜂的行道樹上蟲口數量明顯下降,樹木的長勢也明顯恢復。”該負責人介紹道,以前一遇到降雨天氣,老城區內都會有幾十公分粗的樹木因為根部被蛀空而出現倒伏情況,今年梅雨季節期間,市區范圍總共只有5、6處行道樹出現小面積斷枝問題。
鑒于去年腫腿蜂投放試驗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廬陽區城管局全面推廣“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對全區各公園、主次干道受蛀干蟲害的喬灌木投放管氏腫腿蜂。截至目前,已投放管氏腫腿蜂約115萬只。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防治光肩星天牛等大型天牛,配合投放了約3.5萬只花絨寄甲。
楊澤輝 肖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張大為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