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訊 41年前,趙玉勤被遺棄在合肥市南七菜市場(如今的合肥市金寨路與望江路交叉口“南七商業(yè)大廈”) 一帶,被做水產(chǎn)生意的好心商戶“大老朱”一家救助喂養(yǎng),后送給利辛縣趙玉勤的養(yǎng)父收養(yǎng)。如今41年過去了,尋找親生父母的事情一直就像趙玉勤心中的扭結,解不開也忘不掉。
41年前 路邊竹籃里包裹著一位被遺棄的女嬰
7月13日下午,合肥蜀山公安分局稻香村派出所來了兩位女士,一位名叫趙玉勤,陪同的叫朱慧(化名),稻香村派出所民警與她們交流后,得知趙玉勤特地從利辛縣趕來,是想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7月13日晚上7點半左右,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記者趕到稻香村派出所,傾聽了趙玉勤的尋親故事。
1980年秋冬的某一天,天蒙蒙亮,時年15歲的朱慧(化名)與母親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朱慧父親大老朱(別名)在南七一帶做水產(chǎn)生意,一家勤勤懇懇,善良和氣。這天他們在南七菜市場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竹籃,走近一看,竹籃里居然藏著一個用紅色包被裹著的遺棄女娃,“當時(女娃)大概才一個多月,我母親善良,把她撿了回去。”朱慧回憶,她家撿孩子這事當時不少人都知道,女娃身上沒有任何疾病,身體健康,竹籃里還有一張紙條,但因年代久遠,紙條早就不見了。承載著尋親重要信息的線索隨著時間的更迭而中斷。
在被喂養(yǎng)了40多天后,女娃被大老朱家過繼給了在利辛縣的朱慧干爸,取名趙玉勤,干爸為人老實,一生未娶,待女娃猶如親生女兒一樣,自此,趙玉勤在亳州利辛縣馬店鎮(zhèn)扎下了根。
圖為趙玉勤現(xiàn)在的照片。
知情者回憶:親奶奶知曉領養(yǎng)一事,親生父母可能還在南七附近
趙玉勤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撿來的孩子,家里也毫不避諱。朱慧回憶,趙玉勤在合肥的親生奶奶應該也知曉此事,在趙玉勤被撿了之后幾天,親生奶奶還曾在路邊向她家確認孩子的去處,曾親口問過家里“我家孩子被你家撿了吧?”
在趙玉勤被過繼后的幾年,大老朱一家在南七一帶還能與趙玉勤親奶奶時有照面。“奶奶是在南七附近賣菜的,每天挑菜來賣。”由于天天賣菜,朱慧推測當時趙玉勤的親生父母應該也就在南七附近居住,現(xiàn)在應該也住得大差不差。“不超南七五里地,大概(他們)就在二環(huán)路,宿松路,望江西路附近居住,可能在江淮廠那一塊。”
朱慧根據(jù)當時趙玉勤被遺棄的時間推算,親生父母的年齡差不多在60多歲的樣子,老南七當時還屬農(nóng)村,有重男輕女現(xiàn)象,稻香村派出所民警估計趙玉勤可能還有同胞兄妹。
當事人:已擁有遮風避雨的小家,心中尋親渴望愈來愈強
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記者詢問趙玉勤得知,現(xiàn)年41歲的趙玉勤和丈夫育有兩兒一女,早年她在天津打工,現(xiàn)在大兒子生了個胖孫子,她就回到老家?guī)O子,生活愜意舒適,但是尋找親生父母的事情一直就像她心中的扭結。
三年前,趙玉勤的養(yǎng)父去世,藏在心中尋親的渴望愈來愈強,一種家族血緣的牽絆感更是讓趙玉勤覺得孤獨萬分,好像這個世界只剩下她一個人,即使她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幸福小家,趙玉勤還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利辛老家,尤其過年的時候,內(nèi)心就想有個能夠回家的地方。”
趙玉勤能否擁抱自己的親生父母,找到自己的親人?歡迎知情的群眾提供線索,可以聯(lián)系新安晚報0551—62396200熱線,也可以聯(lián)系新安晚報微博、安徽網(wǎng)抖音號提供線索;也歡迎熱心市民能夠積極的給警方提供線索,稻香村派出所電話:0551-63636520。
吳書揚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jīng)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