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合肥逍遙津公園閉園提升改造,一直牽動著廣大市民的心。經過十個月的改造,如今的逍遙津綠意蔥蘢,通透疏朗,水面澄凈,步道清幽,亭臺榭閣“修舊如舊”盡顯古韻悠長,移步換景散發著文化張力。近日,記者再次進入逍遙津公園探訪,了解逍遙津改造過程中的那些故事,感受施工建設中的工匠精神。
一段青石路,精心打造文脈中軸線
目前,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精益求精完善每個細節。記者從公園南大門,沿著逍遙大道步入古逍遙津。逍遙大道,是逍遙津的中軸線,更是逍遙八景之一“威震江東”的文脈中軸。記者注意到,經過改造的逍遙大道已煥然一新,193米的中軸全部采用了皖南老青石鋪設,顯得古樸厚重。
而作為公園標志性雕塑,張遼雕塑的基座,以前是混凝土材質,比較簡陋,色澤早已陳舊,本次改造采用了紅棕色的整石,與張遼塑像的恢弘氣象相協調。
逍遙津公園內的大象滑滑梯,是不少市民共同的童年記憶,留下眾多歡樂時光。這座上世紀70年代用水磨石材質建造的滑滑梯,改造之前,早已是色彩斑駁,難尋底色。據悉,之前大象滑滑梯出現磨損后,每次都是進行簡單刷漆,涂了一層又一層。本次改造,徹底清除大象滑滑梯的涂漆,再經工匠精細打磨,還原了大象滑滑梯的本色,真正恢復到大象滑滑梯的原始模樣。
古建修復,處處彰顯工匠精神
記者了解到,類似對品質把控的嚴格、細節雕琢的精細,在此次逍遙津公園改造過程中無處不在。相關部門嚴把材料關、工藝關、質量關,處處彰顯“工匠精神”。
為了對歷史文化進行最好的傳承,確保“修舊如舊”,專門從蘇州請來一批古建專家、工匠。逍遙津公園提升改造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古建修復改造,要求施工方嚴格按照高品質、高工藝的要求實施。古建專家、工匠,從改造之初就參與到公園古建筑修復、修繕工作。此外屋面、蓋瓦、屋脊、立柱、仿古漆到門窗、住所等全部工序,合肥的相關專家全程參與,細化方案,對修復工作進行指導監督,確保工程質量。”
據介紹,合肥逍遙津公園每一處古建的修復,專家組還會找到曾經的施工圖紙、翻看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等,制定詳細的修復方案,按照建筑風格,真正做到“修舊如舊”。
“本次逍遙津改造,建設單位提出嚴要求,高標準,我們必須盡量確保每一處修復做到精細還原。最高峰時我們有100多工匠同時在園內施工,確保打造精品,不出現瑕疵。特別有些古老建筑因日曬雨淋年久失修,我們會根據相關工藝,精雕細琢,進行保護性修復。”施工現場來自蘇州的古建工匠代表韓雪峰告訴記者。
逍遙長廊頂部繪滿色彩鮮艷的壁畫,對岸是新建的仿古江東戰船。
文化提升,挖掘每一處景點深層內涵
本次逍遙津改造,挖掘文化內涵是重中之重。改造工程啟動后,相關部門多次組織文史專家召開座談會,并邀請省市詩詞、楹聯專家為逍遙閣、豆葉亭等16處亭臺樓閣撰寫楹聯。目前,一副副意蘊深遠的楹聯已撰寫、制作完畢,靜待游客鑒賞。
記者探訪時發現,在逍遙津公園的東園,逍遙大道北端,矗立著一尊青銅鼎。
“魏吳中原逐鹿,孫權攻合肥,張遼敗之於逍遙津,迄今一千八百年矣。”……“順民意,提品廣綠,治水穿園,除弊布新處七十有加……”一篇簡短的“逍遙津公園記”銘文,介紹了逍遙津公園歷史淵源以及公園改造的相關情況。據悉,文稿前后修改了多次才定稿。
張遼墓道的神獸旁新樹立傳統石碑,集中展示曹氏三父子的詩賦。
“快工”也要出細活,讓公園盡早回歸人民
記者了解到,本次提升改造工程是逍遙津公園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改造,系合肥市廬陽區“一號民生工程”,廬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全力提升公園的檔次和品位,彰顯文化內涵,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質的休憩、游賞場所。
據悉,今年2月21日,為在確保工程質量、建設品質、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讓人民公園盡早回歸人民”的初衷,逍遙津公園提升改造“大干100天”百日攻堅行動啟動。百日攻堅行動期間,最多時有六百多名施工人員同時進場施工,為確保逍遙津公園今年7月1日主體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余挺生 孟海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方昌林 薛重廉
編輯:唐恒鋼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