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穿上有救助標識的反光背心,手拿救助物資和手電筒,晚上10點,合肥市救助站的夏晨星和救助站隊員兩人一組的夜間巡查小分隊開始出動了。在室外-9℃的環境中,他們靠著手電筒發出的“希望之光”,穿過一條條昏暗的小路,尋找在橋梁涵洞和無人居住的拆遷房中的流浪乞討人員,在這漫漫寒夜中為他們送去溫暖。
夜間巡查,為流浪人員送去御寒衣物和食物。
深夜出動 為流浪人員送去溫暖
幾塊木板搭建的簡易床,幾床棉被,一些生活雜物……北一環路與勝利路交口一處高架橋下住著一位50多歲的流浪男子,這些物品就是這名男子的全部家當。當合肥市今冬第一次寒潮來臨,夏晨星和隊員們在-9℃的天氣里開始了夜間巡查行動,向流浪人員提供救助。夏晨星告訴記者,在與流浪人員的交談中得知其因習慣了流浪生活并不愿意前往救助站接受幫助,也不愿意返鄉,只能為其送來御寒的棉衣棉鞋以及食物和留有聯系方式的宣傳冊。
“晚上溫度太低了,雨雪天氣這里特別冷,很擔心他們。”寒冬里的每次夜晚巡查,夏晨星和隊員們總是盡力勸導流浪人員前往救助站生活。“有些流浪人員習慣不了救助站的生活作息,一直不愿意前往,我們也是在尊重他們選擇的基礎上盡力給予幫助。”夏晨星坦言,救助工作要本著“自愿受助、無償救助”的原則,尊重流浪人員的選擇。
每每遇到不愿意前往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員,他們總是留下聯系方式并多次叮囑其有需要及時聯系。
反復勸導 讓流浪者與家人團聚
25個易出現點和15個露宿點,合肥市四個主城區中流浪人員的居住地成為夏晨星心中最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巡查,夏晨星的心總是懸著的,“我們希望流浪人員的人數能越來越少,每個人都能有家可回,有地可去。”
在合肥市南七地下通道里,一位老人正坐在臺階上,面前還放著包裹和飲料瓶等雜物。夏晨星說,這位72 歲高齡的老人,因為和老伴鬧矛盾在家里過得不開心,一氣之下就來到合肥流浪,以乞討為生。每次被問及身份,老人總是支支吾吾不愿多談。原來,老人曾經在救助站的幫助下回過家,但今年又因為家庭矛盾離家出走,在此處地下通道已住了一個月左右。
“家庭問題,一兩句講不明白,真的謝謝你們的關心!”說到動情處,老人潸然淚下。在送上御寒物資、食物后,夏晨星和救助隊員還是放心不下,“我們會繼續給老人做思想工作,如果老人有意回家,會及時送他回家與家人團聚。”
21年堅守 夜間巡查守護這座城
去年11 月份,合肥市救助站啟動了“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在低于0℃的天氣下加大夜間巡查力度,對固定點位的流浪乞討人員宣傳政策、給予物資、勸導返鄉。并針對目前夜間氣溫低的實際情況,對重點人群展開重點巡查。
今冬以來,夏晨星和救助隊員們已經摸排了合肥市區28 名固定流浪乞討人員,全部登記造冊,并已在一些固定點位安裝了救助引導牌。他們將逐步做思想工作,并與這些流浪乞討人員的家人聯系,同時聯系社工對這些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為幫助流浪人員尋找親人回到家鄉,夏晨星和救助隊員們一方面通過流浪人員聊天中透露的信息進行敏感捕捉,一方面認真梳理和甄別核查流浪者的有效身份信息,借助傳統和網絡尋親兩種方式,幫助他們找到親人。多年來,617位流浪人員找到了親人回到了家鄉。
20 歲當兵退伍后選擇到救助站工作,21 年來,夏晨星始終堅持著和隊員們夜間巡查。他們的生活沒有劇情般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色彩斑斕的傳奇,卻用自己的平凡,守護這座城市。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