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據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微信號消息:觀測自動化率100%,生態關鍵區監測覆蓋率80%,智能網格晴雨預報準確率85%,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45分鐘,精細化氣象預報水平分辨率1公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98%……日前,市氣象局與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合肥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市氣象工作綜合實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邁入全國省會城市氣象“第一方陣”。
10月17日,我市首批3部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開機啟動。
重點建設兩大工程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發展立體智能綜合氣象觀測,提升精密監測能力;發展智能網格預報應用關鍵技術,提升精準預報能力;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精細服務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現代氣象治理能力。
圍繞合肥市重大發展戰略,特別是城市能級品質,實現更大目標,讓民生福祉達到更高水平要求,“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重點建設兩大工程,即合肥市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服務工程和合肥市智能數字氣象建設工程。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在氣象保障服務工程方面,圍繞巢湖洪澇、城區內澇以及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精準決策指揮需求,我市將加強暴雨及短時強降水、強對流等中尺度天氣監測。建設雙偏振天氣雷達、相控陣天氣雷達網;建設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激光雷達、毫米波云雷達若干部,完善全市垂直廓線觀測網絡;在巢湖沿岸建設若干套浪高儀,在環巢湖及重要河流沿線、水庫、主城區及山區加密布設若干套地面氣象監測站;在全市建設高密度的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氣象觀測站點,打造智能感知氣象皮膚。
圍繞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氣象保障需求,我市將建設合肥生態氣象超級站,開展大氣溫濕度、風場、氣溶膠、溫室氣體、反應性氣體以及云等要素的地面和垂直探測。我市還將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作業基地和合肥人工增雨飛機作業指揮中心,在2~3個縣(市)通航機場建設人工增雨作業基地。
在智能數字氣象建設工程方面,我市將依托氣象數據中心、政務云平臺和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等,建設“天擎-合肥”一體化多元氣象數據融合分析系統,開展本地化中小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研究應用,強化數值天氣預報計算能力保障,提升短時臨近預報準確度,提高預警發布提前量,鞏固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天鏡-合肥”系統,實現氣象綜合數據“全流程、全要素、全過程”的一體化、可視化實時監控,實現全市氣象綜合業務管理和運行大數據融合。
市氣象部門還將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通力合作,全面參與“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大科學裝置”“合肥智慧農業谷”“中國環境谷”等重大項目,在氣象綜合立體探測、環境氣象產業、智慧農業方面建立合作團隊,共同申報項目,開展聯合攻關。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