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從2001年到現在,20年的時間里,合肥蜀山區郵電新村里有30位老人,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的申請登記手續,其中四人已經在去世后捐獻了遺體。這些志同道合的老人們成立了愛心社,互相關照“隊友”們的晚年生活,并希望讓更多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來。
二十年前“小區第一人”捐獻遺體
原安徽省郵電管理局局長吳朗是蜀山區西園街道美虹社區郵電新村申請遺體捐獻的帶頭人。“他是在2000年左右住院期間,聽醫生說過這個事情,所以動了捐獻遺體的念頭。我們都很支持他。”吳朗的愛人馬毅興今年90歲了,她說,2002年吳朗逝世后,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安醫大接受站,實現了他本人的遺捐承諾。“按照他的遺愿,我后來也辦理了遺體捐獻的申請登記手續。”
在吳朗夫婦的帶動下,小區其他老人也開始接觸到遺體捐獻,并且更多人加入了進來。今年92歲的周鳳翼老人說,20年前,大部分人對遺體捐獻不是很了解,感覺很陌生,“身邊有人這么做了,大家也都互相聊起來,開始慢慢了解并且接受了。”
三十人里面有八對是夫妻
隨后,周鳳翼和吳榮坤等五六位老人,也成為郵電新村首批申請遺體捐獻者。從那以后的二十年里,郵電新村一共有30位老人,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的申請登記手續。“目前年紀最大的是周老,92歲,年紀最輕的是50歲。”吳榮坤介紹說,這三十人里面,有大約八對夫妻,“我和我的愛人,包括周老夫婦,都簽了字。有的人也對子女說,希望下一輩也能把遺體捐獻作為家風傳下去。”
志同道合的人多了,老人們也成立了紅十字愛心社,平時經常走動,相互溝通交流,“逢年過節開個茶話會,在一起聚聚,有誰生病或住院了,相約上門慰問,互相有個關照。”吳榮坤說,春天陽光明媚的時候,愛心社還組織大家到合肥周邊一日游,享受老年生活的樂趣。“我們愛心社通過志愿者的活動,擴大了遺捐的宣傳范圍,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一來為社會做貢獻 二來為子女減麻煩
二十年來,在郵電新村,已經有吳朗、陳清秀、黃書祥、毛慶祥四位老人,逝世后完成了生前遺捐的承諾,他們的名字也銘刻在大蜀山文化陵園紀念碑上。“我們經常在一起開玩笑地說,不知道會是你送我,還是我送你。”吳榮坤笑著說,在大家看來,通過遺體捐獻,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比如眼角膜,就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周鳳翼則表示,捐獻遺體器官,一來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做一些貢獻,二來也能減少子女的麻煩,“這是我們選擇遺體捐獻的原因。”
王國峰 孫雨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