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肥西縣是一座苗木成林、花卉成景、山水秀美的江淮小城,更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厚重紅色文化的縣城。從這里,合肥發出了改革的吶喊,開創了農業生產的新局面;從這里敢為人先、奮勇爭先的精神激情迸發、薪火相傳。
肥西山南鎮小井莊包產到戶的故事,就是在這里發生的。故事要從1978 年說起,一場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創安徽,當時肥西山南受災十分嚴重,從春到秋,大約八九個月時間,老天竟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水塘干涸,田地開裂,莊稼枯萎,可以說顆粒無收。農民眼巴巴地望著天空,發出沉重的嘆息。
風起于青萍之末。山南人民不是一味地嘆息,而是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1978 年9 月15 日晚,在柿樹崗黃花油廠南倉的一間會議室里,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正在醞釀。山南區黃花大隊黨支部會議在區委書記湯茂林的組織下召開,議題是研究秋種問題。會上,傳達了《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簡稱為“省委六條”)和“借地種麥”的決定,希望大家動腦筋想辦法搞好秋種,并組織黨員進行討論。其間,不知道經過多少輪討論、多少次爭辯。會議整整開了6 個多小時,持續到凌晨2 點多。曾參加會議的柿樹崗鄉黃花村原黨支部書記解紹德回憶說:“會議共到會23 名黨員,一致同意借地種麥、種油菜?!睍蟮诙欤箨犃⒓葱袆悠饋?,劃任務、落實到人,不到兩天時間,1700 畝土地就分包完成1420畝。
包產到戶的農村改革由此拉開大幕。此后,小井莊生產隊、官亭區老莊生產隊等也開始借鑒黃花大隊的做法,全面實行包產到戶,農業發展的春天來臨。包產到戶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大豐收:1979 年糧食總產達3.77 億公斤,比1978 年增產11.36%;其中小麥6006.7萬公斤,比1978 年增長1.32 倍;向國家交售公糧(農業稅)1949 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9.02%。結束了肥西縣長期吃國家返銷糧的歷史。
包產到戶徹底打破長期以來的精神枷鎖,給貧瘠的黃土地注入強大的生命力,實行包產到戶之后產量成倍增長,確實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近年來,山南鎮依托獨特的人文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緊緊抓住紅色、生態兩條主線著力鄉村振興,重點打造“三莊聯動”示范點項目和以小井莊為主導的紅色旅游,以長莊太空蓮、光明生態園、金三和農莊為品牌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游,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鎮、安徽省文明村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等榮譽稱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