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一方面加強科技成果源頭供給,搭建成果轉化橋梁,同時提升轉化能力,構建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從而加速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近年來,合肥市圍繞“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四鏈融合”的創新體系,用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創新試驗田”。
豐富科教資源奠定轉化基礎
合肥科教資源豐富,現有高校60多所,還擁有中央駐肥科研機構8家,各類新型研發機構21家。另外,合肥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4個,省“一室一中心”20個,院士工作站68個、博士后工作站135個。
近年來,合肥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建設,能源、環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國字號”研究平臺組建運行,墨子傳信、熱核聚變、鐵基超導、九章計算等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其中,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都成立了產業化公司,而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大氣環境探測等技術領域也轉化了一大批成果實現產業化。
與著名高校聯手搭建創新平臺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合肥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橋梁,與中國科大、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大學合作共建中國科大先研院、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臺26個,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企業需求開展研發,強化產業技術供給。合肥還積極爭創安徽省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首批8個省實驗室和7個省技術創新中心組建運行。
另一方面,合肥還以企業為主體,成立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等22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企業承接成果轉化能力。同時支持企業建設各級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重點解決科技成果工程化問題。2020年,合肥7家企業登陸科創板,新增數量居省會城市首位。
與此同時,合肥還構建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該市建成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安徽創新館,并建成合肥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等。同時,合肥推行創新貸、科技小額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創新貸、科技小額貸累計放貸9.6億元。
創新驅動戰新產業集群式涌現
在不斷地努力下,合肥科技成果加速應用轉化,加快壯大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戰新產業,培育形成了3個國家級、7個省級、10個市級戰新產業集群,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與此同時,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也日益激發。2020年,合肥市新引進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8萬人,建設國家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省院士工作站68家、海外人才工作站10家,在肥服務“兩院”院士達135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