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包河區淝河鎮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將從黨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成效,著力保障民生需求、傾力改善人居環境,極大增強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居住在這片發展的熱土上,淝河群眾深感自豪和欣喜,告別了昔日雜亂、無序的“城郊”生活,如今的淝河鎮儼然是一座宜居宜業城市新高地,片區發展的“淝河速度”驚艷了這座城市。而在這“蝶變”的背后,離不開每個淝河人的實干與付出:他們堅守在建設發展的不同領域、不同崗位,是奮進者、建設者,也是參與者、見證者,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美好初心!
郭賢云(中)
我是踐行者:
“越是困難,黨員干部越要帶頭上”
從北京路出發,經過龍川路、南淝河路互通立交,不過10多分鐘,便來到了席井村村委會。
“幾年前這里只有坑洼難行的泥濘小道,現在路網已四通八達,互通立交上車輛川流不息。”淝河鎮席井村黨委副書記、主任郭賢云說,隨著淝河路互通立交項目啟動,席井村也正式拉開了征遷工作的序幕。
征遷工作被稱為“片區改造第一難”,這一路走來,郭賢云深感不易:征遷任務重、困難多,讓老百姓從“不想搬”到“帶頭搬”,擺在眼前的是一道道難題。為順利推進征遷工作,村兩委干部分片駐點、分包到戶,與此同時,郭賢云還帶領參與征遷的工作人員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政策,做到面對老百姓“有理說得清”;分析不愿征遷的原因,做到“知己知彼、逐個化解”。
“越是困難的時候,黨員干部越要帶頭上!”在一次征遷攻堅掃尾工作中,郭賢云痛風發作,為說服最后一戶村民按時搬離,他忍著劇痛,一天16次上門,終于提前30個小時完成任務。不僅如此,面對部分企業,郭賢云更是采取不同方法為他們創造搬遷條件:大型機械搬不出去,那就修出一條道路;重新架設變壓器,讓企業完成最后一筆訂單;沒有找到新的辦公場地,親自為企業尋找辦公廠房……
席井村在全鎮率先進入征遷“清零俱樂部”。得益于征遷工作的一次次生動實踐,如今的席井村高樓林立、道路寬闊,學校、醫院等各類基礎設置正在建設,從一座普通村莊儼然變身為活力滿滿的新型社區!
俞斌
我是建設者:
“每一個建設節點仍然歷歷在目”
從一片荒地到澆筑地基、再到主體封頂,在席井村復建點工程——川海花園的建設施工現場,項目經理俞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拍照記錄進展。
“項目是2018年8月6日中標的,8月10日我第一次來到席井村,10月10日項目正式開工。”回想起建設中的每一個時間節點,俞斌仍然歷歷在目。“我剛來的時候,項目建設工地離龍川路200多米,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你看,現在項目周邊都是在建小區,道路也都連成了路網。”
川海花園是席井村體量最大的復建點項目,小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十分細致,完全按照商品房的標準進行。高峰時期,項目上有1500多名工人,管理人員也有40余名。俞斌說,在項目建設的三年多時間里,他深知當地政府和群眾對這座回遷小區的期盼,作為一名黨員,他不僅積極配合項目黨支部的工作,還邀請村里的黨員代表定期對項目質量進行考察和監督,取得了良好效果。
入行以來,俞斌去過蘇浙滬皖的許多地方,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這里。“不管是包河區還是淝河鎮,對項目都十分支持,溝通交流也很順暢。”俞斌說,當地百姓對項目的進展很是關注,常常會在小區周邊走一走、轉一轉,這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在經歷了2020年疫情和汛情的雙重考驗后,今年上半年,擁有17棟高層、可容納1428戶居民的川海花園終于要交付了。作為項目的建設者之一,俞斌一直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沈光禮(右)
我是見證者:
“我是老黨員,我有責任配合征遷”
幾年前,沈光禮因城中村改造,搬離了生活幾十年的老房子,和家人租住在關鎮佳園里。在閑暇時光,這名71歲的老黨員最愛向當地村民宣傳征遷政策。
“以前家庭條件不好,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了,不過我一直喜歡看新聞,很多政策都知道一些。”沈光禮說,國家對于失地農民有補貼,合肥市征地拆遷也有補償標準,盡管政策很優惠,但村民對征遷工作還是有些抵觸。“畢竟我們的‘根’在這里,征遷以后也不一定能夠原地回遷,一時難以接受可以理解。”沈光禮覺得,自己是老黨員,又帶頭配合征遷,向村民們宣傳政策更容易被他們接受。
“社會在進步,村民們也得轉變觀念,征遷之后居住條件好了,路平整了,周邊的環境和城市里一樣。”在沈光禮的記憶中,上世紀70年代的分田到戶,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而現在的土地征遷,則是讓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如此,考慮到一些征遷戶缺少收入來源,關鎮村還成立了“扶貧車間”,為他們提供保潔、保安等工作崗位,解決了后顧之憂。
最近,沈光禮經常會去淝河人家小區轉一轉,這是他即將入住的安置點。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型陽臺大,南北通透,是他的“心頭好”,“我以前做過木工,家里的桌椅、小家具都是我自己打的,如果條件允許,我準備把它們都搬到新家!”說到這里,沈光禮滿臉笑容。
丁運庚
我是參與者:
“退休還能有所用,很有成就感”
“網吧里不得接納未成年人進入,你們一定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淝河鎮葛大店社區有這樣一群網吧義務監督員,他們中有老黨員、老干部,在當地具有較高的威望。為了防止未成年人去網吧,他們輪流值班,幾乎每天都要去網吧轉一轉,丁運庚就是其中一員。
葛大店社區是淝河鎮面積最大的社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撤村改居,以及淝河片區綜合改造的推進,身為“老郊區人”的丁運庚不僅帶頭上交鑰匙,積極參與征遷宣傳、調解工作,更是發揮余熱,加入到社區治理工作中。2004年,丁運庚從淝河鎮財政所退休,幾十年的財政工作不僅讓他在專業上精益求精,也磨煉出了能忍耐、不發火的好性子,“我比較擅長做群眾工作,退休后還能有所用,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由于特殊的原因,網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葛大店社區治理的難點之一。“最高峰時期,社區范圍內多達23家網吧。”漸漸地,丁運庚發現,當地的許多中小學生成為網吧的“常客”,這讓學校和家長很是頭疼。后來,社區招募網吧義務監督員,丁運庚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不僅對未成年人進行勸說,還對網吧經營進行監督。
如今,丁運庚又把精力放在了小區樓棟的管理工作中,成為葛大店社區和美小區的一名樓棟長。“樓棟、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只有社區管理好了,我們生活的城市才能更加有序、規范。”
陸海莉(右)
我是奮進者:
“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最能打動百姓的心”
一有時間,葛大店社區黨委委員、婦聯主席陸海莉就會去征遷現場看一看,“征遷工作關系到家家戶戶的切身利益,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在葛大店社區工作的16年時間里,陸海莉看著老百姓從昏暗、雜亂的自建房搬入整潔、規范的回遷小區,生活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2017年,隨著淝河片區綜合改造拉開序幕,道路、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社區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如今已成為包河區、乃至合肥市新的對外窗口。
“我剛到社區的時候,在計生部門工作,需要定期對育齡婦女進行入戶訪視。”陸海莉說,十幾年前的葛大店社區與農村無異,村民居住分散,有時甚至要穿過農田才能找到訪視對象的家。而現在的葛大店儼然一座城市社區,規劃有序、道路通暢,社區工作人員的入戶工作方便多了。“片區改造是社區的重要工作之一,這些看得著、摸得到的變化,才最能打動老百姓的心。”
在多年的征遷工作中,陸海莉遇到過許多難題,卻也收獲了許多感動。在一次征遷中,一位大姐雖已交房,卻因為內心不舍遲遲不愿搬離,為了打消她的顧慮,陸海莉不僅常常帶著她去安置小區看一看,還邀請攝影師為她的家人和老宅留下影像記錄,最后,大姐終于同意征遷。“從最初的抵觸,到相互理解,這是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陸海莉認為,社區工作者就是要為老百姓謀福利,只有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才能贏得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好。”
史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文 馬楊劉健/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