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從1991年誕生之日,合肥高新區就致力于聯合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打造安徽的“硅谷”。30年來,中國科大新校區、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等科研、創新平臺在高新區拔地而起,一代代科大師生也在高新區綻放青春光華,創辦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上市公司。在“十四五”的歷史新起點上,在“科大硅谷”全面建設的召喚下,合肥高新區將繼續與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同頻共振、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集群。
合肥首個開發區對標硅谷
合肥高新區從誕生到成長,就一直與“科大” “硅谷”有著先天不解之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 “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積極創造條件,試辦新技術產業發展區,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合肥一直是科教名城,擁有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合肥工大、安大等高校院所。于是,合肥開始醞釀建立自己的開發園區,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1988年,合肥科技工業園被批準建立,成為全市第一個開發區。1991年,國務院批準合肥科技工業園等2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區正式誕生。從此以后,這片合肥西部的熱土,就開始承擔起“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歷史重任。合肥高新區的建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安徽日報》寄語性地稱其為安徽的“硅谷”。
美國硅谷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它集聚了斯坦福等知名高校、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眾多的創新平臺、活躍的金融市場。建區之初,為了支持科教資源實現產業化,合肥高新區逐漸建立了合肥軟件園、合肥留學人員創業園、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科創孵化平臺,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
一場轟轟烈烈的“創新盛宴”,拉開了大幕。一批批科大學子帶著各自的科技成果,滿懷報國熱情地走進高新區,開始追尋自己的創業夢想。
“科大系”屢創高科技上市企業
1999年,在中國科大已經從本科讀到博士的劉慶峰,創辦了科大訊飛。2008年,科大訊飛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并逐漸成長為亞太地區知名的人工智能企業。在科大訊飛的引領下,合肥高新區形成了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全國首個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 — —“中國聲谷”在這里崛起,并在2020年底順利實現了“入駐企業1024戶、營業收入1060億元”的“雙千目標”。
比劉慶峰晚兩年考入中國科大、就讀于物理系微電子專業的黃汪,也有著創業的激情。1997年,黃汪本科畢業后去華為工作,一年多后回到合肥創業。受高新區的邀請,黃汪來到了合肥軟件園,開始在高新區扎根。經過十多年來的多次創業,黃汪于2013年底創辦了華米科技,并在短短五年內,帶領華米科技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可穿戴廠商。在高新區深耕約20年的黃汪,至今仍感慨,2012年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是高新區為公司“擔保”,幫助企業獲得了急需的貸款, “這才帶來了今天的成功。”
2009年,又一批科大人帶著實驗室里的小小“量子”,走進了高新區。潘建偉教授團隊的師生們,在留學人員創業園的一個小辦公室里,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量子技術產業化公司。12年前,人們對量子信息技術認知極為有限,但高新區卻對這個項目給予了從場地、政策、項目和示范應用等全方位的支持。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2020年,國盾量子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量子科技第一股”。此后,科大師生又陸續在高新區創辦了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企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技術領域形成了“三駕馬車”,推動合肥高新區打造世界級“量子中心”。
科大先研院形成“蜂聚效應”
2012年,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大與安徽省、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區啟動建設。這座旨在加快高校教學科研成果轉化一體化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在中國科大海內外校友中形成了“蜂聚效應”。截至目前,先研院已建設聯合實驗室62家,引進各類人才696人,孵化企業271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0家。同時,作為中國科大教學主體的延伸、中國科大“新工科” “新醫學”的試驗場,2020年先研院共招收應用型專業學位研究生269名,園區入住了中國科大1400余名研究生。校區的進一步融合為“科大硅谷”注入了新的蓬勃動力,更大規模的基礎科研基地和創新平臺在高新區拔地而起,一批科大人在合肥高新區完成了教學、科研、產業的自動轉化。2017年2月,繼北京、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合肥高新區啟動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創新平臺,有五個都位于高新區。其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作為安徽“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已在高新區初步建成,正面向全球招賢納才。
同樣在2017年,中國科大高新校區也正式開工,占地約3000畝,比中國科大前五個校區面積總和還多。中國科大高新校區將布局與高技術及工程學科密切相關的信息、計算機、工程等5個學院及重點科研機構,預計到2025年基本建成,師生總數將達2萬人。
“基金叢林”帶來“金融活水”
如今,在合肥高新區,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中科離子醫學中心等重大協同創新平臺蓬勃發展,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加速建設,加上科大國創、陽光電源等自主培育的上市企業近百家、15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戰略科技力量競相發力,300萬平米方雙創載體和3000多家在孵科技企業,讓這片128平方公里的“創新高地”,已經逐漸具備了“科大硅谷”的各項創新要素。
金融是經濟的命脈。作為高新區投融資和招才引智的重要平臺,合肥高新集團發起設立安徽省內第一只政府天使基金和種子基金,累計主動發起、參與設立了30只投資基金和4只專項基金,基金總規模481.92億元,包括種子、天使、VC、PE、Pre-IPO等不同階段,覆蓋企業發展各個階段。旗下專業從事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合肥高投,累計投資中科類腦、本源量子等約50家科大系企業,覆蓋集成電路、智能制造、大健康等戰新行業,以幫助它們落戶高新區,逐漸發展壯大。與此同時,約200只總額約2000億元的社會性風投、基金也來到高新區,形成了更加強大的“基金叢林”。
將對標“斯坦福+硅谷”模式
2021年安徽《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科大硅谷”。下一步,合肥高新區將對標“斯坦福+硅谷”創新集群模式,全面加強與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以中國科大高新校區為核心,全力建設創新資源豐富、創業活動活躍、高端產業集聚、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科大硅谷”核心區域。
據介紹, “科大硅谷”高新區片區實施范圍3883公頃,主要功能布局體現為“一帶三區”。其中, “一帶”為環中國科大科創產業帶,分布高端研發創新區、創新成果孵化區、科創產業集聚區等三個功能區。
合肥高新區還推出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若干政策措施”,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從項目落地、科技研發、資金籌集、應用場景等全方位全周期支持。與此同時,安徽自貿區合肥片區高新區塊也將推進科技金融示范區建設,構建與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生態圈,助推產業鏈、創新鏈與資金鏈的“三鏈融合”,從而加快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更大力量。
本組稿件由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趙明玉 采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