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3月30日上午8點30分,穿著救生衣的監測員張輝和李梟帶上監測儀器和采樣器具,從巢湖西壩口踏上巢環監1號船,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監測船將沿著巢湖航道行駛,沿途共有12個監測點,全程170公里,整個監測采樣工作要持續到下午5點多才能結束,總共9個小時左右。
上午,張輝和李梟踏上巢環監1號船,開始一天的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工作。
湖面上霧蒙蒙的,監測船的行駛速度比平時要慢一些。到達一個監測點后,船停了下來。記者注意到,張輝站在船邊圍欄旁,拿出監測儀器,將上身伸出圍欄,然后把儀器投放到水中。李梟站在一旁記錄數據,兩個人相互配合完成工作。
張輝和李梟在檢測水溫等數值。
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覆蓋湖體12個監測點,其中東、西半湖各6個監測點,監測內容為水溫、pH值、溶解氧、透明度、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葉綠素a、藻類密度及藻毒素等11項指標,每個監測點都需要檢測相關指標。張輝說,有些指標需要現場檢測出來,有些要將水樣帶回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
李梟在記錄檢測數值。
監測點的間距不一,有的重點水域監測點密集。中午12點左右,監測船行駛到西半湖湖心,張輝和李梟趁著兩個監測點之間的空當,拿出早上帶來的泡面,準備吃個午飯。還沒等方便面泡好,下一個監測點的預備鈴響起。記者看到,張輝和李梟趕緊放下手中的方便面,跑出去又開始進行監測工作。
向采集的水樣里添加魯哥試劑,固定藻細胞。
下午3點多,湖面的風變大,水面波浪起伏,船搖晃的幅度也增大。站在船艙里,記者能感覺到身體隨著船體搖晃,甚至控制不了身體的平衡。船頭的擋風玻璃上像是下過大雨一樣,濺滿了水花。船艙的門邊也都是浪花打上來的湖水。張輝說,他從事水質監測工作多年,以前乘船還遇到過更大的風浪, “船艙里的凳子都在移動,人站著難以控制自己的平衡。”
傍晚,張輝和李梟將采集的樣本搬上岸。
張輝曾在安徽農業大學讀環境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他從事水質監測工作有10多年了。在他看來,雖然水質監測采樣工作流程一樣,但是在不同的監測實驗中會有不同的收獲。 “監測數據是環境保護重要的數據支撐,在12個監測點中,有一個監測點位于飲用水源地,監測采樣也是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
張輝在觀察灌裝水樣的體積。
據了解,2021年巢湖藍藻水華應急監測時間為3月15日至11月15日,其中3月15日至5月31日,每周開展1次;6月1日至11月15日,每周開展2次;其間,根據藍藻水華程度適時開展加密監測。當衛星遙感監測發現水源地及附近出現藍藻水華時,將立即對水源地開展每日2次的巡測。
中午,張輝和李梟在船艙里面吃泡面。
根據《巢湖綜合治理三大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合肥市要基本完成以藍藻深井處理裝置和藻水分離站為重點、藍藻磁捕船為配套、防護圍隔為基礎的藍藻水華應急處置設施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藍藻水華對敏感岸線和重點水域的影響。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余康生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