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在2020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從法律法規層面為垃圾分類的全面開展提供保障。但目前仍存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足、市民參與程度不高等問題。在今年合肥市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關注垃圾分類,為垃圾分類開展和推進建言支招。
公共機構應率先實現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
合肥市政協委員賈東明在調研中發現,合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足。賈東明表示,“合肥日產生活垃圾已經突破5600噸,其中一般垃圾處理能力充足,但餐廚垃圾、有害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生活中產生的有害垃圾沒有規范的處置渠道,大量有害垃圾隨同其他垃圾填埋或者焚燒,即造成資源浪費也帶來安全隱患。”
賈東明建議率先在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實現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培養分類習慣,固化“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提高分類的參與率、準確率,嚴格落實“不分類、不收運”,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管理考核體系。其次,將“垃圾分類”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抓手,重點區域加裝攝像頭,發現違規行為及時勸阻。建立城管隊員定點聯絡制度,城管隊員對聯絡小區、片區定期檢查,依法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
“建立一批由社區黨員、學生、退休干部等參與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由志愿者分別承擔桶邊值守、科普宣傳組、定時巡查等任務。”賈東明表示。
垃圾分類要因地制宜便于操作
合肥市政協委員吳華萍認為,要結合合肥城區和鄉鎮街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制定一套科學的垃圾分類標準和方法。“在居民區將垃圾簡化為餐廚與生活垃圾兩類,方便居民投放;在鄉鎮、農村中分為餐廚垃圾、農業生產垃圾等;在工業區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并在垃圾桶上明確標記。”吳華萍說,同時應建立合適的垃圾分類方式,既不會讓民眾覺得過于繁瑣產生抵觸情緒,又要便于掌握和實際操作。
其次,明確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要求,分類后的各類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運。“有害垃圾交由環保部門許可的危險廢棄物收運企業或環衛收運企業專用車輛進行分類收運。可回收物采取預約或定期協議方式,由經商務部門備案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或環衛收運企業收運后,進行再生循環利用。”吳華萍建議,建設可回收物轉運系統,合理布局建設可回收物中轉站、集散場。
吳華萍還建議,鼓勵建設規范的廢品回收企業,有利于垃圾的減量回收和資源的綜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產生;探索建立垃圾處理費收費標準。
把垃圾分類納入義務教育課堂中
“要把宣傳教育作為垃圾分類的重要抓手,把垃圾分類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堂中,從小培養一代人的環保意識。”合肥市政協委員張園園認為,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需要相關部門的執行力,需要制度約束和監督,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廣大群眾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的養成和提升來配合。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避免反復治理,不能單純靠堆砌設施設備或制度懲罰來解決,還要把教育宣傳作為重要抓手。張園園建議,深入機關、鎮村、企業、小區等廣泛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并推動小區物業公司和社會服務組織共同參與。利用商場、酒店等服務業營業場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
張園園表示,要把垃圾分類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堂中,作為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教育和社會實踐的重中組成部分,從小培養一代人的環保意識,真正奠定垃圾分類工作的未來基礎,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通過制定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宣傳指導手冊、推出“垃圾分類聽民聲”專題訪談、推動垃圾分類進課堂(制作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幼兒園版、小學版、中學版)等多種形式,全面推動社會參與。
加大對廚余垃圾的分類和監管
針對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廚余垃圾,合肥市政協委員楊美蓉建議,合肥應引導廚余垃圾產業化發展,規范廚余垃圾的統一收集、運輸和集中處理。加大城管部門執法檢查力度,對于違規處理廚余垃圾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查處。
“加大信息化技術的使用,充分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手段,開發一套廚余廢棄物分類處理全過程監管信息平臺。對廚余的收集、分類、運輸、處置、產物等環節進行監管,提高廚余廢棄物處置的監管水平。”楊美蓉表示。
在楊美蓉看來,政府需要加大廚余垃圾回收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廚余垃圾分類處理的流程,在每個小區配備相對應的負責人及監督人員,及時處置居民的訴求,滿足居民關于廚余垃圾處置所需的基礎建設需求。
“目前,合肥市的廚余垃圾處理方式還較為單一,大量的垃圾通過填埋處置,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對垃圾中的有用物質沒有合理地回收利用。”楊美蓉建議政府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加大技術研發與攻關,鼓勵以廚余垃圾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生產沼氣有機肥等,實現廚余垃圾的高值高效利用,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廚余垃圾變廢為寶,造福社會。
倪致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