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夜間氣溫降到零下,當你裹著溫暖的被窩入睡時,幾個身影“潛”進小區,或蹲在消火栓旁放水,或進入供水泵房關閘。他們不是“搞破壞”,而是防止水管上凍。剛剛過去的幾次寒潮,合肥供水集團數百名工作人員深夜仍堅守一線,排水供水連軸轉,搶修送水忙不停,不管天寒地凍,只為守護好城市“生命線”。
供水搶修隊員夜間排水防凍。
自創“即停即送排水法”防上凍
“5.1℃,可以排水了。”1 月8 日夜里,合肥供水集團經開供水分公司二次供水班班長劉彥罡在錦繡大地城小區的二次供水泵房里測著管道內的自來水溫度。
緊接著,他和同事逐步關閉進水閥門,排空水箱及管道內的余水,以空管狀態度過低溫時段。等水基本排空,他們立即打開進水閥送水,讓管內的水處于流動狀態,防止水管上凍。這種“即停即送”的排水法,是合肥供水集團在總結往年防凍實戰經驗和研究管道防凍保溫理論等基礎上,自己琢磨出的防凍保溫措施。
“5℃是一個臨界值,如果供水管道里的水溫低于臨界值,很快會上凍。”劉彥罡說,特別是一些小區的管道裸露在架空層或是回廊,只要一串風,上凍的速度很快,一旦凍上可能就會損傷水表和管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用水。
當晚是三九第一天,劉彥罡和同事兩人一組,奔赴經開區20 多個需要排水的小區。提前規劃好路線,他們從晚上11 點開始挨個對小區供水設施測溫、檢查、排水。“最多的一個小區一夜排了三次水。”劉彥罡說,一圈跑下來已經快清晨5 點了,“最遲到早上5 點半,我們就要給小區恢復正常供水了。”
衣服被打濕很快凍成“冰殼子”
在天寒地凍的夜里,盡管是在二次泵房里作業,但在各個小區間來回奔波,劉彥罡還是感覺到刺骨的寒冷。為了保存熱量,他給自己貼了三個暖寶寶。“關鍵時刻可不能生病啊。”他和同事的車上帶著熱水,但倒到杯子里還沒來得及喝,就進小區作業了,等再回到車上,杯子里早已變成冰水。全程在室外作業則更加艱苦。杜軍是經開供水分公司管網服務三班班長,寒潮期間,他和同事負責轄區內小區的市政管網排水。“也就是非二次供水用戶,尤其是在易凍的多層小區,要通過戶外的消火栓進行排水。”杜軍說,剛剛過去的兩次寒潮,夜間氣溫都在-10℃左右,體感溫度會更低一些。
“每次從車里出來,仿佛進入了冰箱的冷凍室,還是速凍模式,身上的熱氣一下就沒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多穿。”在戶外進行消火栓排水作業時,水冷不丁會噴到身上,衣服沾了水后立即就凍硬了,仿佛穿了一件“冰殼子”。杜軍說,從停水、排水到最后的開閥進水,需要工作人員全程在崗。沒有任何遮擋的空地上,寒風像冰刀子一樣劃在耳邊,他們一呆就是一夜。
“手拿出來時已凍得沒有知覺”
除了夜間排水防凍,像杜軍所在的管線服務班組還需要處理應急搶修。因為嚴寒天氣,應急搶修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平時一天十幾個工單,在寒潮期間猛增至一天80多個,其中大部分是水表、管道凍炸了。
寒潮期間,杜軍接到轄區一家變電站求助,因為水表被凍壞漏水,水快要進入變電站了,情況比較危急。杜軍和同事立即趕到現場,發現凍壞的水表閥門已被水淹沒。杜軍二話沒說,脫下外套,擼起袖子,把手伸進冰冷的水里關閥門,“手拿出來時已經凍得沒有知覺了。”
1 月9 日,經開供水分公司的鮑遠東接到桃花社區菜市場內部消火栓凍炸的電話后,立即趕赴現場。菜市場內,消火栓水柱噴涌造成大面積積水,戶外-8℃的低溫極易上凍成冰。已經50 歲的鮑遠東想都沒想就脫下外套,跪在寒冷的水中徒手清理閥門井并順利止水。
“和往年相比,今年寒潮期間凍壞的情況大有改觀,因為我們提前做了準備。”據介紹,1月8日夜間至9日清晨,合肥供水集團幾百名供水人徹夜未眠,對合肥入住率低、開放式連廊、老舊多層等216個易凍小區實施了排水防凍作業。
李志友 時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