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郭振,北京中銀(合肥)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公司法、合同法專業律師。11 年前,他和父輩、祖輩一樣,選擇成為一名律師。或許,對法律的信仰,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和血液。多年來,他不忘從律初心,踐行法治使命。
受長輩影響,他選擇律師
在司法界,韓學章律師赫赫有名,她曾任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等職,是上海律協的第一位女會長。她正是郭振的姑奶奶。郭振的父親受姑姑的影響,自學自才,成了一名刑事專業律師,在當年的蕪湖縣創辦了第一家合伙制律師事務所。在小學的時候,郭振經常出入的地方之一就是法庭。“不是為了歷練我,是父親太忙了沒空照顧,有時候,只能把我一起帶著去開庭。”
那時候的郭振對法律并不了解,只會簡單地區分“好人”與“壞人”,而父親出現在法庭,大多是為被告人做辯護,他曾幼稚地認為,父親做律師就是幫壞人說話,以后絕不想和父親一樣做一名律師。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父親的教育,對法學的耳濡目染,崇尚法治,維護正義,像一顆種子,種在了郭振的心間。
2001 年,郭振的父親意外離世,當時只有18 歲的郭振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面對臨近的高考志愿,他沉靜一晚,最終選擇了法學。
2009 年,郭振從一名實習律師開始,正式踏上長輩們給他留下的道路。“父親還沒有做完的事,我要替他做。”
從實習律師成為高級合伙人
郭振入行時的主攻方向是勞動法,2017年,他被安徽省律師協會評定為第一批勞動法專業律師。走向勞動法,還緣于他實習時候的一個案子。當時,郭振在合肥一家律所實習,接到一個“工傷”案件。當事人是一名年近50的務工人員,在準備進入工地施工時,不小心摔下橋,一根鋼筋插入腹部,傷勢很重,但事后與施工方未談妥人身賠償,于是打官司。
“這個案子讓我看到勞動者維權之難。”郭振說,他接手這個案子后,在各個部門之間跑動、在工地與工友間穿梭,幫忙固定證據,做工傷鑒定,經歷一審、二審、執行,前后三年多時間,才最終幫助當事人拿到賠償。
“這個案子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受傷的時間比較尷尬,他是準備去工地干活摔下來受傷了,也就是說,并非傳統意義上工傷約定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郭振說,當時對方的律師也以此為辯護要點。
但郭振認為,進入工作環境準備工作時,也應視為工作地點,應認定為工傷。最終,法院支持了郭振的觀點。“這個觀點在當時的法律背景下還是比較領先的。”在長期的從業經歷中,郭振看到不僅勞動者需要法律的保護,企業也需要法律的保護,就是因為二者對法律理解的偏差,才導致如此多的勞資糾紛。“律師除了化解這些矛盾,更多的是要普及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些年,郭振也以勞動法為基礎與主干,向商事、公司法、會計學等方面拓展,讓自己的專業既專又深,愈加豐滿。他也從一名小小的實習律師,成長為一家律所的高級合伙人,成為公司法、合同法的專業律師。
有一句格言常伴他左右,“只有小律師,沒有小案子”。這是實習時,指導老師送給郭振的一句話。郭振理解為,律師會分大小、專業會分強弱,但只有沒責任心的律師才會把案件分大小,能掙錢的是大案子,標的小或是律師費少的就是小案件嗎?“如果是這樣的格局,必然是小律師的格局,不會成為負責任的大律師。
專業打官司,公益做顧問
除了打官司,郭振也常參與一些公益司法活動。2018年7月,他擔任了合肥市廬陽區春雨心智障礙者家長支援中心的公益法律顧問,結合實際案例為這些家長做普法宣傳。
“從‘法的溫度’來和這些家長溝通交流,他們更容易接受。”郭振說,法律量刑、強制治療等手段,看上去冷冰冰的,其實是一種保護。引導他們認識法律,接受社會價值尺度、法律尺度,是從根本上保護他們,讓孩子在社會框架下有序成長,而不是雜亂生長。
在郭振看來,社會很多地方是需要法律的,不是遇到問題才想起來求助律師,就像看病一樣,當你生病了再去找醫生治療,可能會花更多的費用,而且疾病已經在透支你的身體了。
2019 年開始,郭振還努力成為婦女兒童權益的護旗手,多次在安徽省婦聯的領導下開展法治宣講工作,并提供各類法律援助,為他們送去專業的法律咨詢與服務。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郭振一直將“專業、責任”作為律師最重要的品質,這也成為他堅守的一個信念、自我要求的標準。“找我打官司,是相信法律,也是信任我個人,所以‘士為知己者死’,我要對得起每一位當事人,也要對得起收的每一分律師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星級記者朱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