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互聯網+”的快車,未來課堂上,智慧教學不再是夢!
學生們人手一個平板電腦,老師們運用多媒體平臺實行靈活動態批注、問題搶答、隨機抽人等,進而輔助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率。在這一全新的智慧學習空間里,可以處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老師的教學靈感。
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市已建成智慧學校432所,占比全市中小學51.7%,建設智慧課堂2541個班級,2022年將實現智慧學校全覆蓋。
大數據分析助力減負增效
今年10月,《合肥市中小學辦學行為“十不得”》正式對外發布,旨在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減負增效?
11月28日上午,合肥市教育云平臺暨智慧學校建設與應用現場會在合肥少兒藝術學校舉行。在各縣(市)區和各市屬學校展臺前,記者看到,琳瑯滿目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早已被引入課堂教學、學校管理以及創新評價中,全市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在合肥六中的展臺前,記者看到,該校引用大數據系統,幫助老師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同時,為學生繪制個人學科知識圖譜,準確定位學生薄弱知識點和最優學習區,推送個性化作業及學習資料,實現學習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轉變。
合肥八中依托一流信息化硬件設施,在教育教學各領域全面開展信息化應用。該校已實現智慧課堂的常態化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前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中實現立體互動、答疑解惑;課后實現針對練習、及時反饋。
創新信息化推進模式
“十三五”期間,我市以合肥市教育云平臺為依托,探索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工作,開發了“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報名系統”“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民辦教育信息系統”等,為教育治理奠定基礎。2018年,《依托區域教育平臺,構建智慧教育體系》獲教育部全國教育管理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
與此同時,創新教育評價模式。推進學業評價方式改革試點工作,開發“小學生學業評價方式改革信息化應用系統”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該項成果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創新信息化推進模式。我市以“云網端”模式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礎上,各縣(市)區積極探索,形成特色。包河區依托“和美云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廬陽區利用“自適應教與學云應用系統”推進智慧教育;瑤海區構建“五+五STEAM教育發展模式”;蜀山區全面打造區域教師研修共同體;肥東縣創新開展3D打印及航拍無人機教學應用全覆蓋;肥西縣創新大數據時代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
積極申報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
據悉,“十三五”期間全市教育信息化投入近40億元,普通中小學寬帶接入率、校園網建有率、班級多媒體覆蓋率均為100%;師機比、生機比分別為0.76∶1和5.8∶1;網絡學習空間師生注冊率均達到100%。
我市建設了市級教育云平臺,與省平臺互聯互通,與縣市區特色平臺深度對接。目前,平臺各類資源數已達1000萬條,訪問量約7000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我市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申報成功后,各縣市區及學校將按照示范區建設規劃及標準全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將我市打造成智慧教育的“樣板工程”,切實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