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年來,合肥將工業作為立市之本,把制造業作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根基,通過創新驅動,推進制造強市建設。2016 年,國務院關于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將合肥確立為“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而在賽迪顧問《2019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報告中,合肥市位列全國126個重點城市第14位。
戰新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合肥市實施“工業立市”戰略以來,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2018 年規上工業增速11.3%,增幅居省會城市第2位;2019 年增長8.6%,居省會城市第3 位。截至目前,合肥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兩千戶。
合肥市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統計顯示,2016年~2019 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16 年的12.1%提升至2019 年的24.5%。戰新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16 年的30.4%、54.8%,分別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49.1%、58.5 %。
主攻“芯屏器合”“集終生智”
合肥市制造業產業鏈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合肥市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已擁有家電、智能語音、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4 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3 個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圍繞產業核心競爭力集聚,合肥市按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思路,主攻“芯屏器合”“集終生智”,引領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能級提升,融入國際國內產業分工體系。
通過產業鏈建設,合肥市家電產業占據國內近20%的市場份額;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砂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面板出貨面積占全球比重5%;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集聚800 余戶企業,以總分第一成績中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人工智能基地分包”;集成電路產業擁有存儲、驅動芯片2 個產品線方向的12 英寸生產線,成為唯一獲批的“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光伏產業及應用規模均居全國前列,2019 年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光伏產品總出貨量達33GW;智能終端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筆記本電腦年產量全國領先;聯想合肥基地PC 機下線突破1.4 億臺、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
創新驅動,產業持續轉型升級
制造業發展的背后,是合肥市持之以恒的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
近年來,合肥市圍繞智能、綠色、精品等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加快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同時,合肥市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字號”創新載體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制造業產出。
合肥還以產業需求為指引,聯手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新型協同創新平臺,主攻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統計顯示,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總數已超過1400 家。而現已建成的13 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涵蓋了人工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及光伏、節能環保等制造業重點領域。
此外,全市大企業實現企業技術中心全覆蓋,現已擁有50 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數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目前全市制造業研發機構數、研發投入額、研發人員數、授權專利量占全市總量70% 。2019 年,全市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0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38.7%。
將形成多個世界級產業集群
下一步,合肥市還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建設國家級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光伏、文化創意、網絡安全等省級、市級產業集群梯次升級,力爭更多產業躋身國家隊。同時,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中國聲谷”“中國軟件名城”“光伏第一城”等制造業名片。
合肥也將繼續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家電產業向“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裝備制造業向“高端裝備制造-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加快產業價值鏈躍升。同時,合肥將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中子技術、超導技術應用、第三代半導體、精準醫療等,推進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有序銜接,加速市場應用、產業鏈構建協同推進,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未來,合肥將形成2~3 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和標志性產業鏈,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