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探尋包公足跡,弘揚包公文化。11 月21 日,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共肥東縣委聯合主辦,新安晚報社、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承辦的“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 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結束首站商丘之行。幾天來,兩地深入交流,弘揚和傳承包公精神,讓包公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采訪團和商丘豫劇院以及國家級非遺商丘四平調演員合影。
走進商丘探尋包公故事
肥東縣是包公的家鄉,包公曾在河南開封、商丘,廣東肇慶等地為官,留下許多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故事,在國內外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包公文化”。
2019 年,“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先后赴肇慶、開封等地,大力推介包公文化,引起較大反響,活動還獲得了2019 年度全國報刊最高獎項“金推手”經典案例獎。
包公曾在商丘度過其為官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時光,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與包公有關的感人傳說。11 月18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活動出發儀式在安徽日報報業大廈舉行。隨后,采訪團首站走進河南商丘。在四天時間內,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們尋訪了當地包公廟、放糧池、包公晾米臺、包河等留有包公足跡的地方,搜尋包公故事。
據介紹,北宋時代的包公廟位于商丘古城南六十余里,現在是包公廟鄉政府所在地,此廟是百姓為紀念包拯而立的。歷經滄桑歲月,如今的包公廟是當地村民王尊才發起并于1994 年在原來的地基上重建的。據統計,全國以包公命名的鄉鎮,只有合肥包公鎮和商丘包公廟鄉。
商丘“包公戲”迎接家鄉人
11 月19 日下午,豫劇“活包公”、40 年前電影《包青天》包公扮演者、現今85 歲的吳心平出面接待包公家鄉來客,并由商丘豫劇院當紅女演員張紅霞現場演繹《見皇姑》一折。同時,國家級非遺商丘四平調經典劇目《小包公》精彩亮相,拜金榮大師的親傳弟子拜小榮再現“家住安徽廬州府”的經典唱段。
在觀賞完和包公有關的豫劇及四平調折子戲后,采訪團還與商丘市政府組織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會,研討了包公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積極的教育和警示意義。與會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紛紛表示將以包公精神為紐帶,建立起更加廣泛深入的聯系,不斷促進兩地文化交流邁上新的臺階。
商丘是“殷商之源”,合肥是“包公故里”。“兩地風土人情接近,地緣文化相親,商丘之行雖然只有短短四天,但對促進兩地的交流和共同傳承包公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商丘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玉杰如是說。“包公不僅僅是肥東的、合肥的、安徽的,也是廣東的、河南的,浙江的,更是中國的,全世界的。”肥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許澤夫也表示,研究包公文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下一步肥東還將加大在全國各地的包公文化交流和合作。
尋找包公足跡將再赴寧波
“商丘合肥一線牽,高鐵巧結兩地緣。殷商之源話包公,媒體互動開新篇。”對于此次兩地的包公文化交流,商丘日報社總編輯郭文劍用一首詩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他表示,商合杭開通之際,他曾經去合肥采訪過,包公文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文劍說,包公文化及精神歷久彌新,賦予了很多時代的意義,新時代仍然需要大力弘揚包公文化,也希望兩地今后多溝通多交流多合作。
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理論法與行政法學系副主任沈嵐則是從法律文化視角解讀包拯的法律思想。“我們應該學習包公情理法交融的司法智慧,大力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追求司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相統一,構建‘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和諧法治社會。”沈嵐表示,商丘的城市名片是“殷商之源,通達商丘”。這里的“通達”不應僅僅指商業、交通層面,應該也包括文化層面的古今通達。
據悉,“我從包公家鄉來”下一站將前往浙江省寧波市,繼續探尋包公足跡,搜集更多包公故事,也讓更多人了解“包公家鄉”肥東的發展和成就,將“包公家鄉”這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傳播到海內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文 王從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