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 上周中央文明辦決定,不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和流動攤販列為今年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李克強總理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一座城市,既需要便利的設施、整潔的樣貌,也要有煙火濃郁的生活氣息。釋放“地攤經濟”活力,不僅可以保民生保就業,也會讓城市更有煙火味。
地攤有序經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初夏的傍晚,小區出入口、大型商業綜合體、廣場周邊……越來越多的馬路攤位點亮了燈光,成為了省城街頭的一處風景。放開擺地攤并不意味著“放任”擺地攤,對于城市的參與者和管理者來說,又將如何做好這道民生題?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了省城街頭,進行探訪。
記者探訪:幾個月沒有工作她擺攤賣炸年糕
6 月的傍晚,太陽還沒有下山,戶外天氣還是有些熱。在蜀山區金牛路和史河路交口,小攤車有序擺放在路邊。
王芳今年40 多歲,老家在安徽阜陽,前兩年和丈夫來到合肥,兩個兒子都在合肥讀初中。王芳以前在飯店做服務員,疫情發生以后,王芳原本工作的飯店遲遲沒有開業。在家呆了四個多月的王芳在朋友的建議下學習炸年糕等小吃,然后出來擺攤掙錢。“在家呆了四個多月,沒有收入,也很著急。”
跟隨朋友學習幾天后,王芳就騎著小車出門經營。6 月3 日下午5 點多,王芳帶著帽子穿著防曬服,手上拿著夾子熟練地翻動著油鍋里的年糕。從下午4 點多出門一直到晚上9 點才回去,王芳說相比較于以前,現在的工作更自由,也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兩個孩子。“現在的收入比以前要多一點。”王芳說,雖然辛苦,但是只要有收入,辛苦不算什么。
年糕在金黃色的油鍋里變得金黃,香味撲鼻而來,不少路過的市民也停下車買點嘗嘗。劉先生住在金牛路附近的廬陽佳苑小區,他告訴記者,下班會后他經常過來買點炸年糕帶回家吃,“味道很不錯,老板人也很好。”
攤販講述:支攤賣涼皮米線把孩子供進大學
每天下午4 點,婁高云都會到家門口的華陽路上支攤賣涼皮米線,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
這段時期,受到疫情影響,她每天只能賣二三十碗,賺個三十塊錢,但她感到很知足。“我老公說,一分錢不掙就吃老本了,出去擺攤能掙點錢回來就還要出去擺。”
前兩天,有食客問婁高云,總理支持地攤經濟的新聞她可看了?“國家支持我們擺地攤,這要感謝國家。”婁高云說。當年為了謀生,婁高云選擇支攤創業,從自己最拿手的吃食做起,悉心琢磨,也積累了一些老客戶。這些年來,她靠著一碗碗米線的收入,把孩子送進了大學。“都是謀生吶,人靠一雙手,畢竟還年輕著。”她說道。
華陽路是一條并不寬敞的小路,婁高云回憶,以前這條路上有很多擺攤的人,有賣水果的、賣蔬菜的,哪里有位置就擺在哪里賣。到了刮風下雨天,大家就打個傘,風大雨大的,傘就被刮走了。“我們當時也想過能有個遮雨的地方就好了,可是出來擺攤,哪能有那么多選擇的余地。”
五年前,華陽路所在合肥丁香社區出面,規范攤點管理,專門在這里搭建了固定的棚子,婁高云也把自己的桌子搬了進去。她覺得特別好,算是定下來了。“這樣我們也可以擺攤,人車通行也不受影響。”與她一起搬進去的都是些賣吃食、水果的小攤販們,大家都處得挺好,做做附近老顧客的生意,也能有一碗飯吃。
婁高云說,自己很喜歡和食客們聊天,看到別人吃得越干凈就越放心。“東西能賣掉,人家喜歡吃,我肯定高興,大家不來吃,賣不掉就要折本。”每天做多少量,她心里都要細細盤算,畢竟是吃的東西,隔夜就浪費了。
讓她驕傲的是去年剛進大學的孩子,她說每個月還要供孩子生活費,這是她出攤的動力。“還是希望繼續擺下去,大家多來吃吧。”她說。
專家聲音:放開不意味放任政府要加強管理
地攤經濟升溫怎么能夠火而不亂,這不僅是市民所期盼的,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管理智慧。
因為放開擺地攤并不意味著“放任”擺地攤,地攤隨意擺放阻礙道路交通,也有可能帶來衛生、質量相關的問題。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范和生也認為,地攤經濟不僅需要頂層設計,做好服務,同時更要加強監管,才能答好這道民生題。
“前幾個月因為疫情原因,經濟各方面停擺壓力較大,地攤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對沖前面經濟停擺對生活的影響,把前面的損失搶回來。”范和生認為,地攤經濟包括夜經濟,都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補充。在他看來,前兩年搞城市文明創建,對這塊卡得比較緊,可能很多人也會說城市的煙火氣不夠了。但是這些年來,一些地區,尤其是旅游城市在這塊做得很好,“比如安排一些攤販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擺攤。”
范和生說,發展地攤經濟本質上也是萬眾創業的機會,是很好的做法,但是放開地攤顯然并不意味著“放任”擺地攤。在他看來,政府部門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思考。首先需要對地攤經濟做一些頂層設計,“比如哪里可以擺,安全性怎么樣,什么時間適合擺,這些管理措施要跟得上。”范和生說,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把能利用的地方利用起來,方便攤販就近擺攤,這樣一來就能夠讓更多人在附近解決就業問題,為他們創造機會。而不是要求城北的人,只能到城南來擺攤,這樣就太過局限了。
在他看來,地攤經濟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質量和服務方面加強監管,“如果把地攤變成了一個賣假貨的場所,以次充好,那就不合適了。”
□溫馨提示 支招“地攤經濟” 有話您來說一說
隨著地攤經濟的升溫,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為流動攤販找到一些適合做早市、夜市或者流動攤點的位置,可以解決民生就業問題,這是大家都期盼看到的場景。城市如何管理,需要更多人的智慧。也歡迎大家撥打本報0551-62396200熱線,或者給新安晚報官方微博、微信、大皖客戶端留言,為我們推薦合適的地點。我們將會與城管部門對接,傳遞意見和反饋,共同點亮地攤經濟之光。
余亞明 徐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余康生 記者 陳牧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