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將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教育內容。今天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由安徽省紅十字會和安徽醫科大學主辦的疫情下的急救知識普及暨日常急救技能培訓活動在安醫大舉辦。
意外傷害隨時都會發生,需要人們時時學習急救知識。記者了解到,每年國內發生心臟驟停的人數超過54萬,心肺復蘇普及率不到1%,眾所周知,心跳、呼吸中止后4-6分鐘,大腦會發生嚴重損害,甚至不能恢復,所以把握“黃金四分鐘”非常重要。
心肺復蘇術又稱CPR,就是當病人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沒有呼吸時,出現心臟驟停,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進行搶救的一種技術。心臟驟停時,如何自救互救?安醫大王成老師介紹,心肺復蘇步驟主要包括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以及AED的使用。
總結來說,每按壓30次做人工呼吸2次,如此反復持續進行。取得AED后,盡早使用,越早越好。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次數和時間。直到醫務人員的到來,或病人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
記者了解到,安醫大非常重視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在校園以及公共場所,每年都有該校師生為心臟驟停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案例。安醫大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汪思應介紹,該校連續八年在新生中開設急救知識課,今年還將對3500名新生進行全員初級心肺復蘇培訓,并進一步普及急救知識,讓學生了解自救和互救知識挽救生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心肺復蘇步驟:
首先,心臟胸外按壓,按壓部位為兩乳頭連線中點即胸骨下半部分。按壓操作中,一手掌根部緊貼于胸部按壓部位,另一手置于此手背上,兩手十指相扣,掌根重疊,掌心上翹,使手指脫離胸壁。施救者雙臂應繃直,上半身前傾,以髖關節為軸,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壓。需要注意的是,按壓時應平穩有規律,確保胸廓每次按壓后充分回彈,不能沖擊或跳躍式按壓。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到120。按壓深度成人為至少5厘米,不超過6厘米。兒童及嬰幼兒為胸廓前后徑的1/3(兒童約5厘米、嬰幼兒約4厘米)
第二步開放氣道,按壓30次后,觀察被救助者氣道是否暢通及有無異物,如有異物進行清除,如無異物,直接仰頭舉頦法打開氣。
最后在口對口人工呼吸過程中,需要確保氣道通暢后,覆上呼吸膜,手捏住被救助者鼻孔,嘴對嘴緩慢吹氣,同時側目觀察被救助者胸廓有無起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