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 月10 日是世衛組織確定的“ 世界預防自殺日”。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10800 萬人受到自殺的嚴重影響,因為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意味著有人失去了自己的伴侶、孩子、父母、朋友、同事。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鄭誠表示,所有人在自殺預防中都有自己的角色,當齊心協力時,便可以共同應對當前社會中自殺行為帶來的挑戰。
故事:她的絕望引起接線員警覺
合肥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0551-63666903 是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電話號碼,說它普通是因為它和千千萬萬的電話號碼一樣,“嘟嘟”幾聲回鈴音后,電話那頭會響起一聲“喂”。可它又有些特殊,因為它一頭連著心結難解甚至想要終結生命的求助者,一頭連著經驗豐富的心理危機干預人員,他們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幫助求助者解開心結、迷途返航。
新冠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心理危機干預熱線接到一個電話,一位年輕的母親在電話那頭哭得很傷心:“孩子被帶走了,我現在一個人站在冷風里,我該怎么辦?”
接線員耐心地安慰她,通過溝通了解到這位母親去年剛產下一子,曾在合肥四院被診斷為產后抑郁,最近又遭遇了一系列生活上的打擊:丈夫與她吵架、鬧離婚;公公婆婆主張將孫子“搶”過去撫養,切斷了她的經濟供給;她產后一直在家養病,沒法工作,也沒有經濟來源;娘家的親人因為疫情緣故沒法趕到她身邊……
撥打熱線當天,她絕望地來到丈夫和公婆居住的小區想見見孩子,但因沒有出入證明被保安攔在門外。她站在冷風中痛哭,忽然想起之前來看病時記下的號碼,便撥通了熱線。
“醫生,你說如果爸爸媽媽都不在了,孩子會被送到孤兒院嗎?”這句話引起了接線員的警覺,覺察到來電者正處在困境之中,有結束自己生命的傾向,甚至還有“與丈夫同歸于盡”的意思。
時間就是生命!接線員一邊緊急進行危機干預,一邊在團隊內尋求幫助,撥打報警電話,并與來電者所在區的婦聯取得聯系。
解讀:人遇困難時會出現認知偏差
鄭誠表示,人們在遇到一系列難以應對的困難時,往往會出現一些認知偏差和自動思維,比如“我這是走到絕路了,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一死了之”,或者“周圍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所有人都很絕情”等等。
“這些看法往往具有一定現實基礎,但并不確切,容易讓人的視角變得狹窄。”
“但分析這些認知偏差和自動思維可以發現,現實中有時是可以找到幫助的力量的。”鄭誠介紹說,上文來電的這位年輕母親,后來在警方和婦聯的幫助下,同意進行住院治療,同時丈夫也對她有了更多理解,知道原先夫妻吵架的原因很可能與抑郁癥有關,夫妻關系有所緩和。
一般來說,有時個體在極端委屈、憤怒時,會產生報復心態,認為“我只有一死才能證明清白”,或者“我死了,讓你們后悔都來不及”;或者無法應對現實中的困境、坎坷、病痛,因而認為結束生命就是一種解脫,特別是對于嚴重抑郁癥患者來說,出現自殺想法會更加糟糕,如果不加以干預,往往會直接導致自殺的出現。
支招:預防身邊人自殺應如何做
鄭誠表示,自殺的原因雖然是多樣的,但也會有一些征兆:可能會向親朋好友、醫務人員透露出“活著沒意思”的感受,或在網絡上詢問一些關于自殺的問題;可能會尋找與自己有相似的自殺意愿的同伴;可能在日記中記錄一些消極、悲觀的情緒或自殺意愿,甚至預留遺書;可能會準備一些可用于自殺的藥物或工具,或常在江河、懸崖、高樓邊徘徊等,對自殺有一定的計劃;慢性難治性軀體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醫學干預,或突然表現情緒好轉,與親人交代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突然無緣無故地與人訣別,或將平時珍視的物品送人等等。
如果遇到身邊人有自殺傾向,我們應該怎么辦?
鄭誠建議,遇到這種情況,應該重視、關懷、傾聽和理解,不要將對方表露出的自殺傾向當成玩笑話,應盡可能地給予陪伴和照顧,不要讓有自殺傾向的人長時間獨處;同時盡快向專業機構求助,比如去精神與心理專科醫院就診,或撥打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等,請專業人員評估風險程度、評估自殺傾向者是否有心理問題,并及時進行專業化的干預。
朱世玲 李皖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