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 月22 日,廬江縣同大鎮石大圩出現潰破,洪水洶涌而至,多個村莊、田地被淹。各地救援力量迅速集結,緊急轉移群眾。如今半個月過去,當地情況如何?8 月6 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再次回訪同大鎮。雖然目前水位已經有所下降,但石大圩內多個村莊依然一片汪洋。據悉,石大圩潰破后,石大圩與同大圩之間的內河小南河堤壩成為防洪最直接最主要屏障。目前,小南河北面堤壩已加高至少1 米,多個村莊組成干群護堤隊,日夜巡邏,筑牢堤壩、保護同大圩。
站村口堤壩上,眼前一片汪洋
8 月6 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同大鎮石大圩常豐村。站在村口堤壩上,目之所及,一片汪洋。有些高一點的樓房露出水面,岸邊的青苔和地勢高的菜地連成一片,走到近處方才分得清哪是地,哪是水。
為了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在石大圩潰破之前,當地政府和村干部挨家挨戶通知并組織村民安全轉移。如今半個多月過去,記者看到村里空落落的,村民們來不及帶走的一些雞、鴨在岸邊漫步啄食,有些地勢高沒被淹的房屋門上還貼著封條。
常豐村村支書王合元等村干部和一些村民留守村里,他們日夜巡邏監測水位。王合元說,因為村部已經被淹了,所以在村口組建了臨時村支部,成立了汛情監察隊,“我們隊伍有十來個人,3-4 人一組,主要負責查看水位。這幾天沒有降雨,水位呈下降趨勢。昨天水位是12.63米,今天又下降了一些,大概在12.6米。”由于水位較高,村莊里的水有四五米深,王合元和村干們通過電話和村民們保持聯系,告訴他們村里的情況,并一遍遍囑咐村民等村里安全了,大家就可以回來了。在石大圩四周的合銅路口、石頭大橋頭、白石天河橋頭等交通要道處都設有卡點,民警和村干部們24 小時值守,勸阻村民進入潰破圩內。
人工加高堤壩,阻擋洶涌洪水
廬江縣同大鎮瀕臨巢湖,屬于圩區。以小南河為界,北部屬于同大圩,南部屬于石大圩。石大圩潰破后,石大圩與同大圩之間的小南河堤壩成為防洪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屏障。
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南河北面堤壩上一條白色沙袋壘砌的“長龍”把河水和不遠處的洪水擋在了同大圩外,守護圩內村莊安全。據同大鎮政府黨政辦一名工作人員介紹,7 月22日,石大圩白石天河堤壩潰破后,洪水直撲小南河南岸。小南河為同大鎮內河,堤壩不高。7月23、24 日,3000 多名人民子弟兵和2000 多名干群集結小南河北岸,對15 公里的小南河北面堤壩加高1米多,修筑了一道人工堤壩,抵擋住來勢洶洶的洪水。
由于南北兩面的堤壩較窄,自1969 年以來從未受過高水位浸泡,在今年歷史最高水位的浸泡下險象環生。在人工加高小南河北面堤壩時,同大鎮政府還調集40 多輛載重貨車、10 多臺挖掘機、推土機,人機結合,拓寬并加固堤壩的二平臺。目前,一條寬6 米左右的二平臺已經建成,既加固了小南河北面堤壩,又打通了防汛通道,一旦堤壩需要搶險時,防汛材料能及時運達。此外,同大鎮在小南河沿岸成立4 個防汛救災指揮所,每所安排一名水利專家,具體指導防汛搶險工作。
村民積極防汛,牽掛抗洪勇士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沿著小南河堤壩來到紫荊村、連河村,途中經過一段塌方又重新被填埋的地段。“之前水太猛了,一直在漲。水壓太大,下面的泥土松了,所以出現了塌方。”30 歲的張靳光是石大圩一名搶險隊員,他和隊員們從滁州開著挖掘機過來搶險救災,“那段時間一直下雨,很多地方都在漏水、塌方,我們就搶修、開展水上搶險救援,累了就在車上睡。現在水下來了,我們主要清理一些水下降后殘留的障礙物,也處在隨時待命的狀態。”
在連河村,60 歲的王明生帶著隊員們正在堤壩上巡邏。他是一名瓦工,洪災發生后,連河村臨時組建了一個農民護堤隊,村民們踴躍報名,他被推薦為護堤隊隊長。在汛情最危急的時候,農民護堤隊不僅巡堤,還要肩負起扛沙包筑堤的任務。
記者采訪了解到,其實這些村民的房屋都被淹了,而他們駐守堤壩的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同大圩。“你看,那就是我家房子,住了20 多年,露出了一點點屋頂,老伴和兒子媳婦孫子們都去親戚家了。”范其財是農民護堤隊的一員,“我是主動留下來的。我們家的房子已經淹了,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保住同大圩。同大圩人口多,不能讓圩里的人家再被淹了。”失聯半個多月的抗洪勇士王松,正是連河村黨委副書記。“他對老百姓很好,是一個非常好的人。”范其財說。“那天上午我還見到他,他說‘老王,你怎么還沒走?’我說要幫學校搬電腦,然后問他‘你為什么沒走’,他說‘要去看看群眾有沒有都撤走’。”王明生說,現在大家都很牽掛王松,希望他能早點平安回來。
許德祥 趙晉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鐘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