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我們負責把入境旅客從浦東機場接上大巴,轉運回安徽。”昨天,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苗連海告訴記者,自3 月22 日起,他和隊員們一直奔波在滬皖兩地轉運的路上。境外旅客抵達浦東機場后,由兩名駕駛員、一名醫生和一名公安民警組成的“護送組”立刻忙碌起來,因為都穿著密實的防護服,而且這樣的護送單程就需要近10小時,所以每一次任務完成后大家都已大汗淋漓。
身穿防護服的苗連海。
穿尿不濕上崗,時刻準備出發
3 月24 日凌晨2 時許,苗連海手機響了,他知道任務來了又要出發了。“平時護送小組隨時待命,從接到指令到穿好防護裝備上車出發只有20 分鐘時間。”苗連海告訴記者,沒有任務時就待在酒店休息,從不敢熟睡,因為護送組經常夜里出發,“生怕睡著了會錯過轉運時間。”
苗連海是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首批報名參加支援武漢醫療隊成員。他早早就寫好請戰書,也經過了相關培訓準備隨時出發,最后因為武漢疫情得到控制沒去成。說到這,苗連海還曾為沒能支援武漢而感到遺憾,但更為疫情得到控制而高興。隨著國外疫情暴發,中轉入皖的入境旅客日益增多,根據安徽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要求,苗連海接到赴滬將入境旅客安全接回家鄉的任務。
轉運隊員需要在航班抵達前到達機場等候,等待入境旅客辦好移交手續,之后全程護送至安徽境內的南北兩處中轉接駁點。從上海到安徽路途較遠,大巴車夜間行駛速度不能太快,加上交接等候的時間,每個護送任務單程就需要花費近10 個小時。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不能喝水進食和上廁所,苗連海和隊友每次都要穿著尿不濕工作。
旅客非常配合,感嘆回家真好
“我主要負責給每名入境人員測量體溫,體溫正常的才能上車。”苗連海說,在車上還要再測量一次體溫。另外,旅客如果有不舒服等異常情況,也需要立即作出處置。車上不能開空調,需要開窗通風,夜里冷風吹得人直打哆嗦;白天太陽一曬,防護服下悶熱無比,全身基本上都汗透了。
“接送車輛分黃標和綠標,我們這趟是歐美疫情嚴重區域回國人員,屬于風險較高的‘黃標’,需要嚴格做好防護和消毒措施。”苗連海說,第一次轉運,從凌晨出發到中午12:00 多才到達設在合肥金寨路收費站的中轉站。等到最后一名入境旅客被安全接走,苗連海才能換下防護服,簡單吃點盒飯。待車輛消毒后,護送組一行又立即隨車返回上海,等待下一次接運任務。
長途旅行的艱辛和疫情風險壓力,導致部分旅客疲憊不堪,但他們都非常配合防疫人員的工作。“這些入境旅客多是留學生,有的輾轉幾趟飛機才回到國內,十幾個小時沒有進食,甚至連水都沒有喝。”車上準備了食物和礦泉水,免費供他們食用。“祖國真好!回家真好!”這是苗連海聽到的旅客們說得最多的話,“看到他們順利回家,我也感到高興。”
全程閉環管理,絲毫不能馬虎
“護送小組在全身防護情況下,走路、說話都比平時費勁。”苗連海說,從上海接旅客回合肥再立刻返回上海,一來一去需要近20個小時車程,“大家都非常辛苦,但是為了抗疫,為了同胞平安到家,都是值得的。”為保證旅客接運工作暢通高效,苗連海的手機24 小時開機。從3 月22 日開始,他連續7 天7 夜不敢漏過一個電話,有時只能抽空在車上打個盹。記者了解到,目前入境客流仍在持續快速攀升,苗連海和隊友幾乎連軸轉,每個護送組每天都要連續工作10 個小時左右,工作強度非常大。3 月25 日,合肥三院醫務處處長沈磊儕也前往上海支持轉運工作。全天候高速運轉的護送組,有條不紊地搭建了一張無縫對接、全程閉環管理的安全防護網。
張曉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