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所有人,大家團的鮮花到了,到門口拿一下”“涼皮米線上午團,下午三點半左右送到,有需要的接龍”……自從2 月底建了“買買買小分隊”這個微信群,每天穎媽(化名)都會在群里“吆喝”,組織群里的吃貨們接龍下單,或是商家到貨后通知他們拿貨。
“疫情期間買東西不方便,拉這個群就是和大家一起拼單買,慢慢,進群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開始喊我團長。”穎媽說,這個群里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他們小區的居民,也有少數是隔壁幾個小區的。現在群成員已經接近200人了。
穎媽說,這個群發展這么快,自己也沒想到。回想當初建群,還是因為一次蘑菇團購:疫情期間,大圩蘑菇種植戶的蘑菇滯銷,希望尋找銷路,給出10 元一份(4 斤)的低價,可以從基地直送小區,但每個小區20 份起送。穎媽在別的小區的朋友買過這個蘑菇,說這個蘑菇特別新鮮、不打水,比超市的蘑菇好吃。穎媽動了購買的心思,于是在小區群里試著發了信息,讓大家有意愿一起買的接龍報名。沒想到這消息一呼百應,很多人都參加接龍了。為了不影響小區群其他人,她就把接龍的群成員拉到一個小群,并起名“買買買小分隊”,自此,這個群就算是成立了。
穎媽說,后來,群里陸續團過很多商品,包括雞蛋、草莓、蓮藕、鮮花,甚至還有涼皮米線、牛肉粉絲等等。這其中,有些商品是群里的成員說起哪家哪家好吃,發了商家的信息,大伙兒一拍即合,火速成團;有的是她從其他朋友處知道的劃算的商品信息,組織大家接龍購買;有的則是種植戶、商家找到她,她直接把他們拉進群里,發出銷售信息,組成拼購。“每天群里幾乎都會成團,有時候品種少,有時候品種多,人氣很旺。”穎媽說,很多人介紹熟人進群,都說“這是穎媽群”,這讓她很有成就感。
時間一長,也有人問她,她作為群主,帶著大家拼團,是不是能從中獲得收入?對此,穎媽都會笑著解釋:這個真沒有。她說,當初成立這個群的初衷,就是為了自己和大家拼著買方便,并不是為了掙錢。群里的所有商品,價格都是商家報價,都是商家自己收錢,她不會多收一分錢。群里的商品也都十分實惠,比如9.9元的鮮花、7塊錢的涼皮等等,大家反饋都不錯。
雖說不靠在這個群組織團購掙錢,但穎媽也不是沒有收獲。這與她目前從事的兼職有關。穎媽家里有兩個娃,自從二寶出生,她就辭職回歸家庭,當起全職媽媽。去年年初,她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款電子商務平臺商品導購APP 的成員。具體的運營流程就是:注冊成為該APP 的會員,從該平臺選擇適合自己朋友圈的商品,復制商品鏈接推薦到朋友圈,如果有人購買該商品,可以獲得優惠券減免,她也能從中獲得平臺給予的傭金。要做好這份工作,她必須培養自己兩個本領:敏銳地挑選合適的商品,以及擴大自己的人脈、朋友圈資源。接觸更多的人,加更多的人成為好友,拓展朋友圈,才有可能發展更多潛在購買人群,這樣她的傭金才可能越賺越多。
這次疫情期間,穎媽組建的這個“買買買小分隊”社區團購群,群員可以說都是喜歡購物的人,他們都有可能成為未來在她平臺購買東西的人。“做‘團長’我沒有直接掙錢,但是希望以后通過分享實惠的購物信息,讓大家實惠購物,我自己也能獲得收益,這應該是雙贏的事。”穎媽說。
專家觀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丁斌:疫情之后,社區團購熱度會下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丁斌認為,團購現象從2002 年左右互聯網剛出現時就已經發生了,有幾年很火熱,團購的范圍也不限于蔬菜,甚至連房子都可以通過團購的形式來售賣。一方面這種方式滿足了很多群體的購物需求。同時從供給方來說,東西要賣出去,如果一個個接觸消費者很難找到人,組團來采購的形式恰好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疫情出現之后,由于社會交通封閉,人員流動受限,造成供給方和需求方交易中斷。因此,團購的形式搭建了雙方交易的平臺,為供方更好的銷售產品提供了服務,需方也能夠購買到需要的商品,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團購的形式變得非常有效。
在疫情期間,更多人加入到團購的隊伍中來,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商機。丁教授認為,疫情結束之后,社區團購的形式還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繼續存在。如果做得好就能繼續下去,這是指如果產品比較好,價格公道,服務及時,那么就能繼續下去。如果做得不好,消費者有幾次體驗之后,消費期望與提供的產品不能達到一致,就很難持續。
在看他來,目前社區團購最大的問題是首先是產品的品質缺乏標準和保證,團購的信譽度取決于參與團購的人對于發起人的信任。除非發起人在其自身小區內有非常好的信譽,否則也會遭遇困難。此外,交易平臺也是團購發起人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通過微信群來交易,效率非常低,不像在淘寶等地方買東西非常方便。
在疫情中大熱的社區團購,熱度也會在疫情進入尾聲后也將面臨著挑戰。丁教授說,隨著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供需方正常購買東西比較方便,很多需求就會減少,供給的欲望也會降低,團購形式停滯下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還想繼續下去,丁教授認為,還需要在產品的品質,平臺和配送等方面繼續下功夫。如發起人擁有比較好的供應渠道和品質保障,前面的服務讓購買產品的人都感到滿意。同時,群主還可以搭建一個通用的平臺,讓其團購的用戶更好的享受服務。此外,目前社區團購物流成本比較高,以后的團購,更多還可以依靠快遞公司和社會物流來提供配送服務。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教授葛曉濱:社區團購能否走下去還要經受考驗
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不能在任何時候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和日用品,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社區團購的定位是以家庭為消費場景,為人們提供高頻率、高剛性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社區團購可以滿足大多數居民的導向。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雪巖貿易學院教授葛曉濱認為,此次疫情特殊時期,社區線上團購重新火爆,這是消費者被迫在家隔離過程中自發形成的購物手段。這種購物形式是在特殊時期中迸發出來的一種典型消費業態。其爆發的原因得益于三點:一是大家被迫隔離在家,社區線上團購的手段,符合在一個區域內集中消費,并且減少相互接觸,實現物流集中化配送,同時又具備一定價格優勢的一種現實的生活物資購置方法;二是這種方法也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同時團購的對象可能還是有一定滯銷的或者是需要幫扶的對象,也一定程度上喚起大家共同戰勝疫情的愛心;第三,這種社區方式采用集中化的物流方式也解決了一定程度上物流分散運輸的困難,非常適合于疫情管控期間的物流運輸。
對于這種購物形式的未來發展,葛曉濱認為其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景的。這是因為消費者已經形成的既定的購物方式,適應后就會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的持續消費。但是這種消費業態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團購的產品質量和品質的保證;第二,集中化消費之后產品的售后服務保障,包括產品問題的一些糾紛處理;此外,社區的虛擬團購、消費者買單的形式,以及訂過之后毀約、導致賣家損失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那么該如何妥善解決?也將考驗這個模式能否走下去。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獲客成本幾乎為零、物流配送體系的發達、社群電商的成熟,這些都為社區團購的爆發準備了條件。各方資本也紛紛入局,市場熱度絲毫不遜色于2018 年下半年風口剛興起的時期。業內預測顯示,社區團購的出現可以緩解線下門店的焦慮,它代表未來新零售的一個模型,將推動新零售2.0時代的到來,預計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
丁紀 徐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